粥记
文\广东佛山石油分公司马贺铭中秋渐近时,楼下的同事拿给了我一个柚子。那沉甸甸的重量,让我这个异乡游子的思绪借着清风,跨越千山回到了节日里的故乡。吃过百家饭,喝过千山水,血管里却始终流动着那碗粥的味道。
蓦然回首,那岁月深处的画面竟也如走马灯般历历在目。好米煮好粥,母亲总会细细辨别种类繁多的大米,挑选那些圆润、洁白、透明的大米,米洗净,和着井水放入铁锅中,在大土灶的灶膛中添入早已备好的秸秆、树枝,用大火烧开,文火慢熬,不到一个小时,锅中的大米粥就香气四溢了,油汪汪,亮晶晶,让人一看就口舌生津。母亲煮粥特别重视加水,水必须适量,水放少了,煮出的粥太稠,粥不粥饭不饭;水放多了,煮出的粥太稀,粥味不浓,喝嘴里如开水。
经过多年风雕霜刻的打磨,母亲早已熟知放多少米需添多少水,一次放足,一气呵成,绝不中途加水,煮出来的粥水米交融,柔腻爽滑。如若遇上农忙,母亲总会早早起来熬好一锅大米粥,趁热吃饱了出去劳作,中午收工回来,粥正凉好,薄薄的粥皮下面,是黏稠香糯的米粥,夹上碟中的小咸菜,喝上几碗,既解渴又管饱,白茶清欢的满足油然而生。
掬一捧光阴,凝眸回望,若说起最期待的还是过年时的腊八粥。在皑皑的白雪中,故乡的腊八粥和着清冷的轻风飘着诱人的醇香,让年味愈发浓香郁厚。在那个物质尚显匮乏的时候,煮上一锅腊八粥是要提早精打细算的,母亲必要细细地算好今年的收成,每天鸡打鸣便赶早集去搜罗糯米、花生、红豆、肉丁、红糖这些边角细碎的物什,“家家尽上佳肴裕”,文人墨客的笔触总是十分地传神。这粥煮好之后不光自己吃,还会邻里之间你送我一碗、我送你一碗;更要用这香粥,虔诚地告慰祖先以示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人生鲜香,不光来自味蕾,更来自内在的成长;记忆中的流沙,洒在一方的净土,深情以待回温着,予以重现故里。让人魂牵梦绕千百回的,是温软岁月里那时那刻的味道。 谢谢老师分享!
回 1楼(屈联西) 的帖子
感谢屈老师回帖支持!问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