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手香凝 发表于 2020-3-12 15:04:20

瓷白匀净 巧笑嫣然 古代仕女化妆用的那些“瓶瓶罐罐”

化妆是女性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不论东西方,化妆不仅是女人的天性,还是礼仪的一种体现,是对他人表示礼貌和尊重。

       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形象地描写了秦宫仕女们重梳妆的盛景。现代也多有尝试还原古代妆容的影视题材作品,如《汉武大帝》,还有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汉朝风韵、唐代雍容,浓妆淡抹各有意趣。

       前段时间被刘亦菲的“木兰妆容”刷屏,《木兰诗》中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被演绎成这样:

纤手香凝 发表于 2020-3-12 15:04:56

有不少网友吐槽这妆容过分浓重“难以接受”,但追溯源流,古代确有这种“额黄妆”:在铺满铅粉的面上,将黄色颜料染贴于额间,也称“鹅黄”、“鸦黄”、“贴黄”,这个妆容起源于南北朝或更早时。两眉之间的红色印记为“花钿”,是唐代比较流行的妆容饰品。

       当然对于“额黄”与“花钿”是否能同时妆点存在,还有疑似宋代流行的“三白妆”和有现代手法风格的腮红“杂烩”是否真实还原古妆风貌还是纯属电影演绎,在此不做赘述,只是权当化妆对于女子重要性的有迹可循的例证而已。

       在现代即使号称素颜示人的女汉子们,其家中也少不了滋润皮肤的瓶瓶罐罐儿,还有防晒、隔离、口红等面妆基本款。如果日常有化妆习惯的人,相信他(她)的化妆台上日积月累一不小心就会变成这个样子:

纤手香凝 发表于 2020-3-12 15:05:21

现代的化妆品让人眼花缭乱,种类划分精细,品牌繁多,它们成体系、甚至有规模,按种类、用途划分,大大小小的盘盘、罐罐可以铺满化妆台好几层。看到今人的化妆台,可以想见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酒晕”、“桃花”、“面魇”、“斜红”、“额黄”等妆容的古代,那些仕女妆台上的盛景,一定不输今人。

       那么多的化妆品如何包装、收纳是个问题,今人的散粉、粉饼、眼影、腮红等都有专门的配套包装,还有化妆包、化妆箱等专业收纳化妆品的箱包器具;在这方面,古人也不落下风,妆品用具精致华美,用妆奁、粉盒、镜匣等收纳化妆品,时代不同但是对精致生活的追求一点没变,现在就看看古代仕女化妆台上那些同样琳琅满目的“瓶瓶罐罐”。

纤手香凝 发表于 2020-3-12 15:05:39

妆奁方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开启奁盖,内有一方盒,用于摆放铜镜。下部开启两扇门,内又有镂雕的两扇小门,小门内有对称的四个抽屉,底部为一大抽屉,均用于摆放梳妆用物。妆奁所需衔接处均配以银镀金錾花合页及鱼形扣。

纤手香凝 发表于 2020-3-12 15:05:51

“芳脸匀红,黛眉巧画宫妆浅。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这是北宋词人周邦彦对女子梳妆的一段描写,事实上,中国古代女子的爱美之心,远比婉约清丽的宋词来的早得多。

      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子》中就出现了“脂泽粉黛”这样的词,那时候人们可以使用的物料十分有限,妆粉的原材料就是大米。由于制作方法较为简单,米粉在民间广为流传。但米粉毕竟有着不可忽视的缺点,就是持妆能力实在是太差了,遇水成糊,难免尴尬。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铅粉应运而生。所谓铅粉,实际上主要材料包括铅、锡、铝、锌等各种元素,它与米粉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防水,敷于面上还能使人光彩照人,在秦汉时期被广泛使用。曹植在《洛神赋》中曾用“芳泽无加,铅华无御”来形容女子的美貌,这里的“铅华”,指的正是上妆的铅粉。

纤手香凝 发表于 2020-3-12 15:06:02

古代妆粉中最主要的两类就是米粉和铅粉了,但众所周知,铅是有毒的,长期使用必对身体有极大损伤,因此再往后数百年间,妆粉也发生了“进化”。宋代有“玉女桃花粉”,制作讲究,据说还有“消瘢黯、驻姿容”的功效,到了清代,慈禧太后更是珍珠粉的狂热迷妹,甚至经常敷着珍珠粉入睡,以求皮肤光滑细腻。

      不难看出,古代仕女对于底妆的妆品已是十分讲究,那么盛放这些妆品的器物,是否也一样的精美绝伦呢?

纤手香凝 发表于 2020-3-12 15:06:15

上图是江西省德安博物馆的一件珍藏品,它是宋代的青白瓷堆塑粉盒。青白瓷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精品,釉色介于青白之间,色泽温润,莹白如玉,更特别的是这只粉盒的设计,除了堆塑的花样装饰之外,粉盒中有莲花小碟,和一个小储水罐,是为了调和胭脂水粉,现制现用,干净卫生又独具匠心。像这样的粉盒,在当时多为富贵人家的女子所用,也算是寻常百姓家的器物了,相比之下,帝王家的用度就多了几分奢华贵重。

纤手香凝 发表于 2020-3-12 15:06:27

这是故宫博物院的一件藏品,粉盒形状好似如意头,上下两面各嵌欧洲彩石一块。石呈褐色,间晕白色,花纹美丽清晰,光亮平滑,粉盒周围刻欧洲流行的贝壳卷叶花纹,样式十分精巧,格调雍容华贵,足见皇家气度。

       与这样精巧的器物相比,我们现代人梳妆台前的瓶瓶罐罐反倒显得有些落入俗套了,当今天的我们坐在台前装扮自己时,是否会想到千年前的此时,有一位妙龄女子正从精致的妆盒里取粉,为悦己者容呢?

纤手香凝 发表于 2020-3-12 15:06:40

古代胭脂,是面脂与口脂的总称,与现代的管状唇膏不同,口脂装于小盒中,蘸取后点涂均匀,以显唇色娇俏靓丽,面脂多涂于两颊,为妆容添加色彩。

       关于胭脂的由来,可谓众说纷纭,采信较多的说法是,胭脂起于匈奴。胭脂最初是“燕支”,是匈奴人用于妆面的红色颜料,它的原料是一种植物花朵。据载,“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兰,以染粉为面色,谓为燕支粉。”南北朝时期,人们在其中加入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膏脂,因此“燕支”改写为“胭脂”。也有人说,胭脂是匈奴王庭的正妻大阏氏常用的妆品,后取谐音称为“胭脂”。

       对于爱美之心甚重的古代仕女来说,哪种起源并不重要了,胭脂为她们的脸上增添了色彩,也由此创出各式各样的妆容。在包罗万象的大唐盛世里,浓郁的色彩更显得自由奔放。

纤手香凝 发表于 2020-3-12 15:06:51

近日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婢女檀棋的妆容引得网友热评,极大地还原了唐代的酒晕妆,上妆时先用白粉敷面,后将胭脂在手心调匀,搽在两颊,色彩浓郁者成为酒晕妆,仿若酒后两颊的红晕,淡者称为桃花妆,薄薄施朱,惹人怜爱。

       与大唐的浓墨重彩不同,明清时期女子妆容略显清淡,《红楼梦》中贾宝玉教平儿理红妆时,说纸样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要用“白玉盒子呈的玫瑰膏子一样”的,“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渣滓,配了花露蒸叠成的”,只需要一点点涂在唇上,剩下一点水化开就当腮红了,平儿依言照做,果然美不胜收。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瓷白匀净 巧笑嫣然 古代仕女化妆用的那些“瓶瓶罐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