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洪治纲:《余华评传》,作家出版社2017年版,第113页。
余华:《说话》,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63-64页。
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页。
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页。
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页。
王世城:《向死而生:余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3页。
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252-253页。
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220页。
丁帆:《作品“活着”的意义:何为经典 如何经典》,《长篇小说选刊》2019年第6期。
王世城:《向死而生:余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页。
余华、潘凯雄:《新年第一天的文学对话》,《作家》1996年第3期。
贺仲明:《“农民文化小说”:乡村的自审与张望》,《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
对此,赵树理自己也有清醒的认识:“过去我写的小说都是农村题材,尽量写得通俗易懂,本意是让农民看的,可是我作了个调查,全国真正喜欢看我的小说的,主要是中学生和中小学教员,真正的农民并不多。这使我大失所望。”戴光中:《赵树理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第438页。
万秀凤:《“<平凡的世界>现象”的历史考察及研究》,《当代文坛》2010年第2期;贺仲明:《“<平凡的世界>现象”透析》,《文艺争鸣》2005年第4期。
余华、潘凯雄:《新年第一天的文学对话》,《作家》1996年第3期。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