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目标之后
作者:余秋雨https://pic4.zhimg.com/v2-886639aa13a4c3d4b20ff20f28cf64ef_1200x500.jpg
很多年前,我收到美国企业家贝林写来的一封信。他邀我做他的顾问。
他是世界级的富豪,主持着一个庞大的慈善机构,专为各国残疾人士提供轮椅。
他说,他出身贫苦,逐渐致富,曾为自己提出了三个阶段的目标。
第一阶段是多,即追求钱多、厂多、房多、车多、雇员多;
第二阶段是好,即在多的基础上淘汰选择,事事求精,物物求好,均是名牌,或比名牌还好;
第三阶段是独,即在好的基础上追求唯一性,不让自己重复别人,也使别人无法模仿自己。
他很快完成了求多、求好、求独这三个阶段。本应满足了,却深感无聊。当无聊笼罩住了生命,于是,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也就不再有一丝骄傲。
他对我说:“当我完成了这一切,还不到六十岁。家里没有任何人要继承我的产业,今后的日子就失去了目标。一度,甚至不想活下去了。”
他继续告诉我,终于有一天,一个六岁的越南残疾女孩救了他。那天他顺手把专机上的一张轮椅推给这位无法行走的女孩,女孩很快学会操作后,双眼闪现出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光亮。
贝林先生在那种光亮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第二个救了他的是一位津巴布韦青年。那天,这位青年背着一位残疾的中年妇女,走了两天时间穿越沙漠来到了他面前。
贝林先生问:“这是你母亲吗?”
青年回答:“不是。”
“是你亲戚吗?”
“不是。”
“你认识她吗?”
“不认识。”
“那你怎么把她背来了?”
“她听说有人在这里发轮椅,需要我背她过来。”青年回答。
说完,这个青年说他要回到出发的地方,把这两天的耽误补回来,转身,他就大步走了。
看着他的背影,贝林先生心头一震。这个津巴布韦青年一看就非常穷困,却帮了一个不认识的人的一个大忙,不要任何回报。
他说:“我居然到六十岁才明白,慈善的事,早就可以做了,我也可以早一点摆脱无聊。”
贝林先生告诉我,慈善,是一种寻找人生意义的自我救赎。
我为贝林先生自传的中文版定了一个非常中国化的译名:《为富之道》。
贝林先生与我的对话在报刊上发表之后,中国读者最感兴趣的,是他在六十岁前的三大目标。求多、求好、求独,几乎概括了中国大多数企业家正在逐步攀缘的三大台阶。多数还在第一台阶,少数已在第一到第二台阶之间,攀上第三台阶的还比较稀少。
攀缘是辛苦的,也是兴奋的,因为毕竟还有目标。但是,他后来说的一句话受到我的高度赞赏,那就是:“我把梯子搁错了墙,爬到墙顶才知道搁错了。”我告诉他,这句话已经具有了文学价值。
我并不认为一切企业家都必须像他一样最后全然投身慈善事业,但是我却希望大家经常想想,爬到墙顶之后要干什么。因为我发现,很多人还没有攀到高处,在半道上已经感到无聊。
贝林先生告诉我们,需要更换梯子搁置的方向,更换目标。
新的目标会是什么?应该多种多样,但是贝林先生和其他类似人物抬手指了一下,那就是超越个人功利,为大善、大爱、大美留出更多的地方。
【摘自《雨夜短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