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1|回复: 0

[转贴] 三个目标之后

发表于 2020-5-14 20:23:1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余秋雨



  很多年前,我收到美国企业家贝林写来的一封信。他邀我做他的顾问。

  他是世界级的富豪,主持着一个庞大的慈善机构,专为各国残疾人士提供轮椅。

  他说,他出身贫苦,逐渐致富,曾为自己提出了三个阶段的目标。

  第一阶段是多,即追求钱多、厂多、房多、车多、雇员多;

  第二阶段是好,即在多的基础上淘汰选择,事事求精,物物求好,均是名牌,或比名牌还好;

  第三阶段是独,即在好的基础上追求唯一性,不让自己重复别人,也使别人无法模仿自己。

  他很快完成了求多、求好、求独这三个阶段。本应满足了,却深感无聊。当无聊笼罩住了生命,于是,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也就不再有一丝骄傲。

  他对我说:“当我完成了这一切,还不到六十岁。家里没有任何人要继承我的产业,今后的日子就失去了目标。一度,甚至不想活下去了。”

  他继续告诉我,终于有一天,一个六岁的越南残疾女孩救了他。那天他顺手把专机上的一张轮椅推给这位无法行走的女孩,女孩很快学会操作后,双眼闪现出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光亮。

  贝林先生在那种光亮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第二个救了他的是一位津巴布韦青年。那天,这位青年背着一位残疾的中年妇女,走了两天时间穿越沙漠来到了他面前。

  贝林先生问:“这是你母亲吗?”

  青年回答:“不是。”

  “是你亲戚吗?”

  “不是。”

  “你认识她吗?”

  “不认识。”

  “那你怎么把她背来了?”

  “她听说有人在这里发轮椅,需要我背她过来。”青年回答。

  说完,这个青年说他要回到出发的地方,把这两天的耽误补回来,转身,他就大步走了。

  看着他的背影,贝林先生心头一震。这个津巴布韦青年一看就非常穷困,却帮了一个不认识的人的一个大忙,不要任何回报。

  他说:“我居然到六十岁才明白,慈善的事,早就可以做了,我也可以早一点摆脱无聊。”

  贝林先生告诉我,慈善,是一种寻找人生意义的自我救赎。

  我为贝林先生自传的中文版定了一个非常中国化的译名:《为富之道》。

  贝林先生与我的对话在报刊上发表之后,中国读者最感兴趣的,是他在六十岁前的三大目标。求多、求好、求独,几乎概括了中国大多数企业家正在逐步攀缘的三大台阶。多数还在第一台阶,少数已在第一到第二台阶之间,攀上第三台阶的还比较稀少。

  攀缘是辛苦的,也是兴奋的,因为毕竟还有目标。但是,他后来说的一句话受到我的高度赞赏,那就是:“我把梯子搁错了墙,爬到墙顶才知道搁错了。”我告诉他,这句话已经具有了文学价值。

  我并不认为一切企业家都必须像他一样最后全然投身慈善事业,但是我却希望大家经常想想,爬到墙顶之后要干什么。因为我发现,很多人还没有攀到高处,在半道上已经感到无聊。

  贝林先生告诉我们,需要更换梯子搁置的方向,更换目标。

新的目标会是什么?应该多种多样,但是贝林先生和其他类似人物抬手指了一下,那就是超越个人功利,为大善、大爱、大美留出更多的地方。 

【摘自《雨夜短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