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批判与业余的文学 ——读陈歆耕著《剑魂箫韵:龚自珍传》有感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胡晓军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60627/51/17569230637126998243.jpg
《剑魂箫韵:龚自珍传》陈歆耕著作家出版社出版
三年多前,报上刊出一篇向当代旧体诗发难的杂文。作者在阅读了一些当代旧体诗作品后,发现他们只习得古人皮毛,未获得其中精髓,于是徒有格律之表,略无情志之实,只是用无病呻吟涂鸦了“兴观群怨”的本色。行文至尾,作者捧出龚自珍的“纯真”说,对“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种花都是种愁根,没个花枝不断魂”极力推崇。原来龚自珍对清代士林盛行的虚伪,特别是将诗文当作虚伪的载体,曾作过猛烈的批评,将这些诗文统称为“伪体”。杂文的题目《“伪体”诗词何其多》由此而来,结语是:“这下我们可以大致明白当代旧体诗整体平庸的症结所在了吧?”
此文作者是文学批评家和杂文家陈歆耕先生。陈先生文风尖锐。他在《文学自由谈》上的评论,在专栏《文坛呓语》里的杂文,为使观点突出、表达到位,宁肯失去一些平衡,包括关键性的平衡,似乎是存心卖出几线破绽,因而会透出几丝“明知故犯”的狂气。这在当代的文艺评论界实不多见,我认为与其说他性格所致,还不如说他不肯委屈了性情。不管怎样,陈先生在主客二观上,都彰显了争鸣之于文学批评的必要性。
三年半后,当陈先生把他的第一本历史人物评传递给我时,我方才明白,原来那篇杂文所批评的,岂止当代旧体诗而已。掉个头说,陈先生透过“哀艳杂雄奇”的龚诗,发现了更多东西。因此,陈先生劝人“一定要读龚自珍”、读龚自珍的诗文,就像他一样。我相信陈先生作为文学批评家,关注和研究的便是这些,他在书中直录了大量龚的诗文,并通过夹叙夹议的解读,将“一定要读”的道理接二连三地揭了出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