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2-1-8 09:04:49

【写作课--430】“三炼”出短章

王笑梅

  把稿子写得短些,一方面是指绝 对字数少,如写消息,或三五百字,或千八百字;另一方面是指相对的“短”,也就是说即使文字不少,但读者阅后不仅不会感到絮烦,还有意犹未尽之感。

  如何短下来,不外乎精心炼字、炼句及炼章。

  一、炼字。

  在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经典的炼字:“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敲”和“绿”字,都是诗人反复琢磨,几经掂量才确定下来的,“推敲”一词也是在这种炼造中得来。所以当我们读到“红杏枝头春意闹”时,一个“闹”字,春日的生机与烂漫便尽现眼前,让人不得不感叹诗人深厚的功力和绝妙的才情。

  新闻作品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在《王崇伦抓豆腐》这篇短新闻中,作者交待,生活在大豆之乡的哈尔滨市人民吃豆腐居然成了难事。于是,市委副书记王崇伦上任第二天, “就一步跨进了豆腐坊”。一个“跨”字,生动地表现出王崇伦急人民之所急,想尽快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急切心情,一个公仆的形象立刻就烘托了出来。

  二、炼句。

  这意味着要“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在通讯《挑春联》的最后一段有:小李按村支书的意思写好“党风端正千民敬仰政纪清廉万众心碑”的上下联后,问支书横批写什么,支书略一思索说——“稳如泰山”。文章就此戛然而止,把横批背后的含义留给读者去想象和思考。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炼章。

  让新闻作品短下来,可以靠结构的紧凑和语言的省略。就拿省略来说,既可以省略导语,开门见山,直奔新闻主体;也可以省略背景,对大家都已熟悉的人或事物的背景材料省却不说,避免重复;还可以省略结尾。

  有古诗云:“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把所问省略,留下笔墨去写童子所答,不见问而问在其中,称得上“文约而事丰”的典 范。

  (作者单位:辽宁日报)

dongzi 发表于 2022-1-8 09:07:01

精心炼字、炼句及炼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430】“三炼”出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