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空间光电系统班组: 攻克120余项关键技术从“跟跑”迈向“领
作为一支年轻化高学历的班组团队,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空间光电系统班组按照“八有”标准,以班组为基础搭建职工创新工作室,实现创新“双赋能”。在关键技术的攻坚战里,班组先后攻克120余项关键技术,并加速成果转化,从“跟跑”迈向“领 跑”。据了解,目前空间光电系统班组成员的平均年龄约31岁,大部分职工都是以应届生的身份加入研究所,从校园到岗位,班组以传统的“老带新”“师带徒”模式带领大家干好人生第一份工作。
空间光电系统班组长潘迪特别提到了她的引路人、带教师傅——软件组组长周琦。“我读研时从事的课题主要面向民用产品,因此刚入职时对航天科研和航天产品并不熟悉,有些迷茫,好在有周师傅告诉我先去学哪些、再去学哪些,安排得很清楚。”航天工作尤为特别,管理十分严格,潘迪感慨,“有前辈引领,我们成长得更快。”
据了解,班组成员入职后通常会“拜”两名师傅,“主师傅”引路带进门,负责专业领域上的带教与工作生活中的答疑解惑。班组研发中,人人都要与产品打交道,产品师傅作为“副师傅”及时亮相,负责带领新员工快速熟悉部门产品,带教过程中,师徒共同进步。
空间光电系统班组目前共有25名成员,所有成员学历均为研究生及以上,年轻化的高学历团队让创新工作更有动力。作为一个科研方向为主的班组,班组成员坚持“用星导航,分秒必争”品牌指引,研制产品涉及地球卫星及深空探测、航天运输等多个领域,服务国家空间任务需求。
大量的创新工作中,前无传统项目可借鉴,后需提高质量夯实创新厚度,潘迪告诉记者,在进行一项产品研发时,班组成员承担着算法、硬件、软件设计等不同职责,各个成员的专业方向各有不同,但当某一个研发环节出现问题时,大家都会展开“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共同分析。
除了型号任务外,空间光电系统班组还承担着部分商业任务,由班组研发的微纳系列星敏感器出口尼日利亚、巴基斯坦,更是在研究所与部门的引领下,开展与海外公司的国际合作,推动了星敏感器产品国际化进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