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1012】这篇灵性跃动的消息从何而来?
刘 杰在安徽采访的日子里,安徽致力培育农字号名牌的举措,令记者如获至宝,在做了大量采访调研之后,我们写了一条充满激情的消息,刊登在人民日报1998年4月26日头条位置上。
因为思考得深,挖掘得透,素材掌握得多,新闻写得相当生动,事实让人分外信服,有情有景,活灵活现,既有可读性,又有指导性,可谓是记者的得意之笔。
在消息中,记者记录了安徽创造名牌农产品系列举动,最后忍不住站出来议论道:“谁拥有更多的名牌,谁就拥有市场和希望。”然后又抒情地描写一番:“在安徽,记者看到,无论是千里淮北平原的果乡药都、江淮沃野中的粮棉产地,还是皖南绵延山区间的林果胜地,无不在名特优上下工夫,在规模集约化经营上打主意,求优、求特,更求大、求高,求强、求好。省政府为此每年拨出专款扶持名牌农产品生产,争取每两年推出一批名牌农产品,并策划让名牌进城、名牌出海、名牌上网,真正使名牌农产品叫响国内外大市场。”
我记得,尽管是篇千字消息,为了采写出生动鲜活的名品,我们用了采写一篇大通讯的投入,认认真真研讨了许多资料,辛辛苦苦跑了许多地方,消息末尾说到的几个地方都去过,先是到了淮北平原的亳州,后来又去了皖南山区,看了不少的典型,走访了一处处的农民和企业,才形成了这篇灵性跃动的消息。
没有品质的新闻,是打动不了编辑和读者的。夜班不光安排了头条,还加了“编者点评”。文笔也是充满激情,富有灵动之感。新闻报道加个“编辑点评”,是一种提升,一种认可,也是一种荣耀,不是什么稿件都可获此殊荣的。
不用说,报道必须很有指导性和针对性,抓住了读者普遍关心的大事儿,同时作品还要写得很有可读性,能够吸引读者,特别是能够激发编辑灵感,总之那是对新闻作品最大的奖赏,是记者最美的期待。
(作者为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因为思考得深,挖掘得透,素材掌握得多,新闻写得相当生动,事实让人分外信服,有情有景,活灵活现,既有可读性,又有指导性,可谓是记者的得意之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