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父亲(12) ——国民党将领后人在大陆
我们的父亲(12)——国民党将领后人在大陆周海滨
12.愤然与蒋介石绝交
李济深获悉后,他写下长信痛骂蒋介石,并愤然与蒋绝交,然后辞职不干。不久李济深去香港,第二年走上公开反蒋的道路,即“福建事变”。
“十九路军为了救国也是为了自救,只好采取兵谏的方式,即成立福建人民政府,策动各方面共同反蒋抗日。”1933年10月,蒋介石再一次将李济深“永远开除党籍”。1933年11月20日,以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为领导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在福州成立,李济深被推举为主席。
在事变期间,李济深、陈铭枢通过蔡廷锴,派人至闽西前线与红军司令彭德怀商谈合作反蒋抗日事宜。当时,双方代表共同签订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张云逸为中共驻十九路军代表。但“左”倾路线执行者王明认为李军是“军阀”,“福建人民政府是投机”,因而双方未能精诚合作。蒋介石趁机重兵镇压,福建人民政府在三个月内就失败了。后来,毛泽东评论此事,认为中共是“痛失良机,良机痛失”,如果合作成功,中国革命也可能是另一个前途。
1935年7月25日,李济深与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原十九路军将领在香港建立了“中华民族革命同盟”,简称“大同盟”,李济深为主席。
“十九路军那拨人,黄埔军校100多人,有好多爱国青年,比方暗杀蒋介石没成、暗杀汪精卫的王亚樵,有一拨人是纯粹的爱国青年,他们不是共产党员,也不是国民党员。他们去支持福建人民政府了,人民政府失败了以后他们就自然转向了‘大同盟’。”李筱桐说。
而且中共中央也派潘汉年、宣侠父、胡兰畦等到香港推动和支持他们的革命活动。“父亲与宣侠父有黄埔军校的师生之谊。当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被污蔑‘赤化’而遭解散,宣侠父就南下,到父亲的家乡继续革命活动,这段时间,父亲还重用宣侠父为秘书。”
“新四军成立后,父亲希望将‘中华民族革命同盟’所联系的地方武装,编入新四军战斗行列,参加抗战。他派李任夫与叶挺军长接洽,叶挺十分欢迎。父亲当即将表册等送军政部转蒋介石核示,结果被拒绝了。”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李济深向全国通电反对内战,分别致信宋庆龄、何香凝、张群和吴稚晖,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随后,李济深等人接受了中共主张的“逼蒋抗日”。
“父亲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就和冯玉祥上庐山和蒋介石面谈,告诫蒋介石如果不立即对日作战,他们就以政治家地位与蒋介石对峙;如蒋介石执行抗战,他们就以军人的地位服从驱策。”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委任李济深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
1938年8月,李济深等人发表宣言,号召盟员拥护政府,抗战到底。李筱桐说:“虽然蒋介石软禁过他、通缉过他、暗杀过他,但是他不计私怨,处处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他重新制定了‘大同盟’的纲领,反蒋抗日变成了逼蒋抗日。共同抗日的时候,他自动服从蒋的命令,把中华民族革命同盟解散了。”同年10月,“大同盟”宣布解散。
1940年,李济深调任军委桂林办公厅主任。由于长江以南的几个战区的司令官,如驻长沙的薛岳、驻韶关的余汉谋、驻柳州的张发奎,全是旧四军出身的将军,蒋介石要借助李济深这位“老长官”居中加以调处,所以桂林办公厅管辖三、四、七、九战区,指导粤、桂、湘、赣等八个省。
但是,桂林办公厅是一个承转机关,蒋介石用意很明显,想以此削弱李济深的力量。蒋介石还在李济深身旁安插了不少特务,对他的行踪进行监视。
“父亲在桂林虽无实权,但仍是当地的最高长官,加上又是国民党和国民革命军的元老,所以在不少场合都没有人敢驳他的面子。基于这样的关系,他觉得在桂林开展抗日救国活动比在重庆时自由得多。在这段时间里,他督察了三、四、七、九战区的各次会战。”
李济深利用他的影响力,巧妙地支持了进步力量和抗日活动,并营救了很多共产党人,其中就包括胡志明。【待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