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谈写作:关于写作的十二则体会
编辑部 经典品评迟子建
01.谈写作:心中的光是不熄的火焰
对于小说与散文,曾有作家形容:“想清楚了写散文,想不清楚就写小说”。
迟子建:我比较愚笨吧,无论写小说还是散文,总要心中有谱,才会落笔。否则不清楚的时候,谁驾驭你的笔呢?散文和小说都是抒发情感的,本无优劣,但小说因为是虚构的,给想象留下了巨大空间,所以写小说更为享受,因为艺术自由度高。而且小说的承载力和空间性,通常来说优于散文。
写作和摄影都讲究角度,讲究光。写作的光在作家内心,而摄影的光除了在自然界,也可人工布光。而我这本书中的摄影,都是自然界的光。我喜欢其中那幅月下河流,河流上月亮的投影,有点人间灯火的感觉,那是多么寂静的华美世界啊。
但相比摄影,还是更喜欢小说,自然界的光瞬息万变,难以捕捉,而心中的光,是生命的和写作不熄的火焰,你是可以驾驭它的。
我笔下的世界,是普罗大众的世界,是苦难与希望纠葛,苍凉与温暖同在的世界。
02.谈生活:仪式感有时需要,但不是必须
迟子建曾说过,如果不当作家,她可能是个非常好的农妇。
迟子建:因为我从小种过地,在家里养过猪和鸡鸭鹅狗,熟悉和喜欢这样的乡间生活。但有不同的声音说,你以为农妇比作家低贱吗?所以我都不敢说自己想做农妇了。时光不能倒流,人生也不能假推,所以还是踏踏实实做作家吧。小时候还最羡慕火车上的列车员,因为可以不花钱看世界。
作家的好奇心很重要,它能使生命始终处于觉醒状态,总有燃烧的火苗。但我依然觉得,对作家来说,除了好奇心和想象力,一个作家的信心、勇气、洞察力,以及朴素的情怀,也很重要。
当一个作家能够对万事万物学会感恩,你会发现除了风雨后的彩虹,拥着一轮明月入睡的河流,那在垃圾堆旁傲然绽放的花朵和在瓦砾中顽强生长的碧草,也是美的。酸甜苦辣,是人生和写作的春夏秋冬,缺一不可。
哪怕是对写作艰难的时刻,它让我知道有所停顿,懂得自省,在伟大的书籍和丰富复杂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好的作家都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而对待外部世界,既要敞开怀抱,又要有所回避。
除了写书看书,迟子建还喜欢做饭、看电影、看球,是一个特别热爱生活的人。
迟子建:确实,下厨房对某些人来说是苦役,对我来说是乐事。我喜欢收拾屋子,尤其在写作时,屋子总要收拾得很清爽。因为我的生日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所以不会被家人遗忘,他们总会订蛋糕给我。但我独自过生日时,是不订蛋糕的,不太喜欢它的甜腻。生活最重要的是舒适自在,仪式感有时需要,但不是必须。 关于写作的十二则体会
1
作家要善于取材,更要善于掌握“火候”,这个火候,需要作家有全面素养,比如看待历史的广度、看待现实的深度、对美的追求等。当然,更重要的是一个作家精神上的孤寂,他们对待艺术独立的姿态,身上有一股不怕被潮流忽略和遗忘的勇气,这样能使每一次的出发都是独特的。
2
没有描写苦难,诗意怎会呈现?温暖也是一样,没有冷作为底衬,没有用笔化解寒凉,它从何而来?如果作品一味地展览苦难,却没有希望的微光闪烁,这样的苦难就是真的苦难了,而如果苦难里有柔软的光影浮动,苦难就不是深渊,它会散发着湿漉漉的动人的光泽。所以我很喜欢弘一法师临终手书的“悲欣交集”,它道出了人生的真相,也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3
一个作家除了尊重史实,还要建构你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就是描摹鼠疫中平常百姓的悲欢离合。因为资料上的人都是死的,你要用想象把这些人复活。而没有坚实的史料做依托,没有一颗沧桑而温暖的心去揣摩和贴近人物,他们又怎么复活得起来呢。
4
如果说诗意是艺术的话,那么小说家当然不能放弃对诗意的追求。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我从来没有,将来也不会在作品中回避苦难;我也从来没有,将来也不会在作品中放弃诗意。苦难中的诗意,在我眼里是文学的王冠。
5
一部小说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语言的成色。小说语言如果没有个性,缺乏表现力,就成了“说明文”,不管故事多么新奇,小说的魅力将大打折扣。如今有些小说尽管故事不错,但是语言粗糙平淡,缺乏光彩,你就喜欢不起来。
6
我热爱世俗生活,安然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平淡,朴素,但不潦草。如果因为写作就活得潦草,那是傻瓜。写小说是蛮有情调的事,如果一个作家的生活过得无滋无味,那么写出来的东西也必然是乏味的。
7
一个作家能否走到底,拼的不是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占有什么样的素材,而是精神世界的韧性、广度和深度。
8
一个作家写人性永远是不错的,因为人性是最复杂的。
9
我的体悟,就是我们不要把个人的痛苦放大。一定要想到众生的这种苦难,那么你的作品会获得一种升华、一种沉淀。从文学意义上、艺术意义上,这种沉淀就是一种艺术上的飞翔,这是特别重要的。一定要经过长时间的历练,很多东西在一个瞬间把你唤醒,才能和艺术融合。
10
写作的人不会孤独,你周围有那么多笔下的人物陪着你呢。我特别能理解费雯丽演电影演得精神失常,演员很容易把角色的身世遭遇放到自己身上。我从一开始就没有想到写作会是万众瞩目的事业,它不过,是给自己找了一个默默的伴侣。
11
我想一个作家的感情是质朴的,他的写作才会浮现质朴的风貌。不是由于你写了土壤,你就质朴了;也不会因为你写了旧上海,你就不是质朴的。说到底,一个作家的气质,决定了他作品的气质。
12
如果碰到瓶颈期,也没什么不好。瓶颈是妖娆的障碍啊,能从它颈下爬出来,必定会脱胎换骨的。作家假如有勇气面对有难度的写作的话,就不要怕遭受瓶颈。
作者简介
迟子建,女,汉族,1964年2月27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第九届主席团成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黑龙江省作协主席,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
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1991年,出版长篇小说《茫茫前程》。1993年,获得庄重文文学奖。1996年,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2000年,出版长篇小说《伪满洲国》。2005年,出版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2009年,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0年,出版长篇小说《白雪乌鸦》。2015年,出版长篇小说《群山之巅》。2019年9月23日,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2020年1月15日,当选为黑龙江省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会副主席。2020年9月,长篇小说《烟火漫卷》出版 。2021年12月16日,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学习了 心中的光是不熄的火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