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过 炎夏启防暑除湿养心脾
5月20日是二十四节气的小满。小满过后,降水逐渐频繁,人体湿气增加,情绪容易烦躁,此时养生也要随着节气的更替而发生变化。
生活中的养生之道
◎江苏省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 周静波
起居追太阳 小满过后,昼长夜短更为明显,为了顺应阴消阳长的规律,可以适当推迟睡觉时间,但仍建议在晚上11点前就寝。遵循子午觉的原则,小满节气过后睡好子午觉可以护阳养阴,使体内阴阳平衡。
运动不大汗 小满时节过后,气温渐高,人体出汗增多。汗为津液,出汗多易耗气伤津。因此,运动不宜过度,身体微微汗出即可,切莫大汗淋漓。可以选择慢跑、打球、舞蹈、瑜伽等运动,缓和情志,强身健体,加快新陈代谢,使心情愉悦,气机条达。运动过程中若出现胸闷、心慌、头晕等症状,应及时停止运动,防止发生低血糖或心脑血管意外。
生津防中暑 夏季“气随汗脱”,人体出汗增多易耗气伤津,损伤阴液,出现乏力、懒言、大量出汗、口渴等表现,可以用西洋参、麦冬、五 味 子煎汤代水饮。该饮品具有生津止渴、益气复脉、预防中暑等作用。儿童、老人、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具体饮用量请遵医嘱,不可随意用药。
顺天时 谨防湿热为患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任医师 李建军
养生要顺应天时。小满节气正值5月下旬,气温明显增高,湿热重,如若贪凉卧睡易引发与湿浊相关的疾病,如风疹、汗斑、湿疹、手足癣、阴道炎等疾病。小满过后,这类疾病容易复发或产生明显变化。
小满后,随着天气逐渐变热,人体消耗增大,因暑、湿气候的影响易导致脾胃正气不足、胃肠功能紊乱。人凭借天地灵气而生,顺应四季更新变化的规律而成长。按“未病先防”的养生观,在小满节气的养生中,要特别注重清暑祛湿,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适寒温 慎洗冷水澡
◎石家庄市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 王立业
小满后气温明显升高,雨量增多,但早晚仍会较凉,气温日差较大,尤其是降雨后气温下降更明显,因此要注意适时添加衣服,尤其是晚上睡觉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因降温或使用空调着凉受风而患感冒。
气温升高后,人体容易出汗,人们要勤洗澡,但水温有讲究。一方面水温不要太高,因为这样会使皮肤受到刺激,保护性的皮脂被洗掉,皮肤更干燥,易受损伤。另一方面,因为天气渐热,一些人喜欢洗冷水澡,认为这样能增强体质,但体质弱者或高血压、关节炎患者就不宜洗冷水澡,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洗澡最适宜的温度应与体温接近最好。
雨盛湿袭 穴位养生健脾祛湿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主任医师 刘大铭
小满过后,雨水变多,天气闷热潮湿。在这种天气下,人体容易受到湿邪的侵袭,进而产生胸闷、心悸、食欲不振、全身困乏。
因脾“喜燥恶湿”,受湿邪的影响最大,脾胃消化功能会容易受到影响。所以,在小满节气,应以健脾祛湿为主,可以通过穴位按摩,改善脾胃运化功能。
膻中穴
定位:位于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平第四肋间处。
做法:用手掌的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在膻中穴处上下来回摩擦,持续5~10分钟,自觉局部皮肤发热即可。
功效:膻中穴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清肺止喘、舒畅心胸等功能,可调节人体全身的气机,缓解胸闷、咳喘、心悸等症。
还可以艾灸特殊穴位,抵御湿气内侵人体,未病先防。常用的健脾祛湿穴位
穴位:足三里穴、脾俞穴、中脘穴、天枢穴、阴陵泉穴、丰隆穴、太白穴等。
方法:每日艾灸20~30分钟左右,每灸10天休息1~2天,温灸即可。
注意:阴虚者需调整灸疗所取穴位,请咨询专业医师后应用,并注意施灸距离,防止烫伤。
将满未满 勿躁心安
◎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赵鲁卿
在二十四节气中,小满是颇为特殊的一个——有小暑、大暑,有小雪、大雪,有小寒、大寒,但唯独有小满,而无大满。
小满是收获的前奏,也拉开了炎热夏季的序幕。中医认为,夏季属阳,五脏属心,按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小满时节应以“养护心阳”为主。
小满过后,天气渐热,容易导致人体心火旺盛,出现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头晕目眩、口腔溃疡、口干舌燥等症状。如果情绪剧烈波动,可能会诱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此时要注意调节情志,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静养勿躁,以免暴怒、暴喜伤及心阳。
古人很早就发现情志过用对人体的损伤。中医认为,七情六欲是人体精神情志的常态,情绪过激,喜怒不节,欲望无制,就是情志过用。正所谓“百病生于气也”,《黄帝内经》提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对此西医研究也有相关证明。历代养生家将“怒”列为养生之首忌,认为其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因此,调摄精神是养生防病之必需。
小满时节,可以培养一些安静的爱好,例如绘画、书法、插花、养花等,在繁忙的工作中可以适当地静坐冥想、调节呼吸,都有助于保持平和心态,做到神清气爽、胸怀开阔,使机体气机宣畅、心神得养。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此时更应注意调节情绪,加强对心脏的保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