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4-9-27 12:35:33

典故在诗词中的运用

流云诗词

前言
“流云诗词”是一个宣传古典诗词的公益性平台,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初级诗词爱好者。主要宗旨是:用好的诗词、诗评、诗话去引导喜欢诗词、零基础的朋友去写诗词,想写诗词的朋友走上正路,走上正路的朋友尽快入门,已经入门的朋友加深学养。
我平时总爱看一些名家诗话,有时看到一篇好文章,真如醍醐灌顶一样,许多困惑迎刃而解,遂找到自己以前收藏的优质诗话,然后再去粗取精,通俗易懂之,最后奉献给大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典故在诗词中的运用
       常听有些人说,学诗词遇到了瓶颈,提升不上去了。其实,究其原因就是积累不够,开始学觉得自己写的不错,学时间长了觉得没提高水平,看不出进步。为什么呢?还是那句话,工夫在诗外。多读书多观察勤体验,水平自然会逐步提高。诗词的框架我们都会了,那么就要学怎么使诗词写的好。这期给大家讲讲诗词的用典。
一、用典的意义和形式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我们知道,诗词的语言是最精炼的,要用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思想感情。使用一般的词,说少了可能不达意;说多了,可能罗唆。况且诗词的字数有限,不容多说。如果用典,可以利用大家熟知的材料,使读者联想,就可以节省语言,做到精炼。诗词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要含蓄,要耐人寻味。恰当的用典就能帮你达到这个要求。诗词的语言要具体、形象,少用抽象概念。典故多数是古人的事迹,往往是具体的人或事物,可以避免抽象概念。总而言之,用典得当,可避免诗词的直白,可给读者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用典用得巧妙,可以使诗词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加凝练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说了用典有这么多好处,那么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用典。用典就是,我们在诗词创作中,要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使用古书中记载过的古人的事迹或语言,使读者由于这些材料的启示而发生联想,从而体会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形式来看,用典常见的主要有两种: 一是引用历史故事;二是化用前人诗句。下面大家就随我一起,分别来解析和欣赏诗词是如何运用这两种形式的。
     (一)引用历史故事,也叫“事典”。就是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大家请看例句:
      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首诗写于解放战争时期。当时的情况是:蒋介石想划江而治,得到喘息的机会。主席想表达什么呢?主席想说,切不可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在胜利的面前止步不前,把行将灭亡的敌人放走,使他得到喘息的机会,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使革命遭到失败。如果不用典故,把这样复杂的内容装在七个字里,是非常困难的。何况还要押韵,还要对仗,还要讲平仄,还要形象具体不抽象,更增加了难度。于是主席用了霸王这个典故。霸王就是楚霸王项羽。楚汉之争时 ,原本项羽有优势可以灭掉刘邦,但是在鸿门宴上却说“穷寇莫追”,轻易放走刘邦,选择了分地而治,导致后来刘邦的发展,并最后将项羽逼到乌江自刎,无颜见江东父老而遗恨千古。 主席用了不可学霸王,就是号召全国军民,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就是用典的妙处。
       大家所熟知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也曾经用过项羽这个典故。请看她写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的词婉约缠绵为世人所爱,但她的诗流传下来的极少。但这一首却一扫她词的婉约缠绵。此诗的风格悲壮飘逸,最为人赞叹!诗的前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语气激昂慷慨,铿锵有力,已成千古名句。三、四句随即用典。许多人知道这个故事。当时,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面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去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像当年率八百儿郎那样破釜沉舟,还可背水一战!但他羞愧难当,说“无颜见江东父老”,最终不肯渡河,拨剑自刎。李清照深深佩服他英勇赴死的气概。作者把历史故事浓缩化为诗句,用高度概括的形式颂扬了项羽不苟活的崇高气节,从侧面对当时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忍辱偷生的行径进行了有力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 化用前人诗句,也叫“语典”。用句也分两种:
        1、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例如: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最后两句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那么诗鬼李贺就曾经写过:“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宋代有位词人在也曾经用过:“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大文学家欧阳修在《减字木兰花》中也写道:“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主席这句就是直接引用,一字不改。但通过后一句,给原句赋予了新意。 
        2、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例如:苏轼最著名的水调歌头,用典之处就很多。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化用李白的诗《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千里共婵娟”一句,是化用谢庄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此处还是用其意,但感情已然变化,不含原赋愁苦颓丧的意味。再看诗例: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比较下唐代李嘉祐: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王维“化用”了李嘉佑的两句。宋人叶梦得认为,王维添加的两个叠词使诗句更加精彩。“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末联连用两典:一是《庄子•寓言》里面写到,阳子居学道去的时候和村民不熟悉,大家都恭恭敬敬给他让座。归来后客人不再让座,却与之争座。说明诗人与村夫野老打成一片了。结句海鸥何事更相疑也包含一个故事,大家可以百度下“鸥鸟忘机,鸥鹭忘机”这个故事,就知道这句表示什么了。故事说, 海上有个人与鸥鸟亲近,互不猜疑,每日有百来鸥鸟来与他相游。一天,他父亲要他把海鸥抓回家去。第二天他再到海边时,鸥鸟都在天上飞舞、不肯下来。这个故事说明心术不正,就破坏了他与鸥鸟的关系。我们知道,题目中的辋川庄,在陕西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王维的意思是,我都隐居了,都与世无争了,你还猜疑我干什么?
       所以我们用典,既要师其意,又要能故中求新,令如己出,不露痕迹,这样方为佳境。

dongzi 发表于 2024-9-27 12:36:26

二、用典手法的分类
        用典的手法还可以分为若干类,今天我们只谈最常见的三类,即明用、暗用和化用。
       1、明典:字面上乍一看便觉得是用典。明用典故的方法,就好比“煮米成饭”,虽然饭已不是米,但米粒犹存。看例: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晋朝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嵇康与吕安是很好的朋友。有一次吕安去拜访嵇康,刚好嵇康外出,他的哥哥嵇喜邀请他进屋休息等候,吕安不想进去,就在门上写了个“凤”字而去,凤的繁体字是凡鸟。借以讥讽嵇喜平庸。大家可以百度“千里命驾”,“吕安题凤”。“看竹”,说的是王徽之的故事。王徽之是王羲之第五个儿子,平生喜欢竹,有一次经过吴中,知道一个士大夫家有个很好的竹园。竹园主人已经知道王徽之会去,就洒扫布置一番,在正厅里坐着等他。王却坐着轿子一直来到竹林里,吟唱了很久,主人已经感到失望,还希望他返回时会派人来通报一下,可他竟然要一直出门去。主人很不能忍受,就叫侍从去关上大门,不让他出去。王更加赏识主人,这才留步坐下,尽情欢乐了一番才走。这里用这两个典故,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到访不遇,主人高雅。和主人特别熟悉。
         2、暗典:暗用典,就是将所要表达的意思,暗含在典故之中,以隐喻象征而出。隐喻好比“盐溶于水”,虽不见盐,但能觉得水有咸味。
       前人诗词用典主张暗用典故,以不留痕迹为高。将典故放在诗句里,读起来是诗句,但含有典故在其中。比如潘安的悼亡诗:长簟竞转空,床空委清尘。表现对亡妻的深切思念。李商隐暗用了潘安的典故,但我们几乎看不出:
昨夜
李商隐
不辞鶗鴂妒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
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但惜流尘暗烛房。前者写空床时间长了落满了灰尘,后者写流动的灰尘使点着蜡烛的房间都灰暗了。同样写对亡妻的思念,同样的灰尘,思路是人家的,语句上几乎看不出。
       我们有的诗友可能知道宋代姜夔填的词《疏影》:
疏影·苔枝缀玉
姜夔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营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这阕词是写梅花的。里面巧妙运用了一个典故。传说南朝寿阳公主,一天在屋檐下躺卧,梅花正好飘落在她的眉心,留下了梅花瓣的痕迹。于是姜夔写道:“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这美好的传说与全词水乳交融,表达了对梅花的气质赞美爱惜之情。
        3、化用典。有的诗人,精于构思,字面上气畅意通,没有用典痕迹,实际上是经过加工改造,或改变愿意,或另释新意。化用典故好比“用米酿酒 ”,米之形、米之味已不见而成佳酿,巷深醇香。我们看例: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这首诗里化用史典“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三足鼎”说的是刘备起自微细,在汉末乱世之中,转战南北,几经颠扑,才形成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实在是得之不易。建立蜀国以后,他又力图进取中原,统一中国,这更显示了英雄之志。“五铢钱”是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五铢钱。此诗题下诗人自注:“汉末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这是借钱币为说,暗喻刘备振兴汉室的勃勃雄心。这一联的对仗难度比较大。“势分三足鼎”,化用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中语:“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业复五铢钱”纯用民谣中语。两句典出殊门,互不相关,可是对应自成巧思,浑然天成。
       如果说,颔联主要是颂扬刘备的功业,那么,颈联进一步指出刘备功业之不能卒成,为之叹惜。“得相能开国”,是说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建立了蜀国;“生儿不象贤”,则说后主刘禅不能效法先人贤德,狎近小人,愚昧昏聩,致使蜀国的基业被他葬送。创业难,守成更难,刘禹锡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特意加以指出。这一联用刘备的长于任贤择相,与他的短于教子、致使嗣子不肖相对比,正反相形,具有词意颉颃、声情顿挫之妙。
       五律的颈联最忌与颔联措意雷同。此诗颔联咏功业,颈联说人事,转接之间,富于变化;且颔联承上,颈联启下,脉络相当清晰。
       尾联“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感叹后主刘禅的不肖,降魏后被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一天:“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典出《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在此,诗人化用典故“乐不思蜀”。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万分无奈与叹息!鲜明的盛衰对比,道出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养子不教父之过!
       这首诗诗人表面咏史怀古,实则借古讽今。

dongzi 发表于 2024-9-27 12:36:34

三、用典需要注意的问题
       下面讲一讲用典要注意的问题:
       1、切忌堆砌。用典防止过多过滥,使诗句晦涩难懂,造成理解困难,缺乏情趣。
       我们知道,李商隐最喜欢用典,我们都熟悉他那首锦瑟,里面颔联和颈联用了四个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通过这些典故所表达的事实和思想感情是什么,古往今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是恋爱诗,有人说是咏物,有人说是悼亡等等。有人说这首诗有八种解释。这首诗用典太多,使读者不得要领。再看诗例:
七律·泪
李商隐
永巷长年怨罗绮,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这首诗一连用了六个典故。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诗的第一句,也就是第一个典故,“永巷长年怨绮罗”。它的意思是说,幽闭在永巷中失宠的宫妃,长年累月地泪湿绮罗。根据《三辅黄图》记载:“永巷,宫中长巷,幽闭宫女之有罪者。汉武帝时改为掖庭,置狱焉”。可见第一句写的是失宠之泪。
       次句“离情终日思风波”,便是第二个典故。它的意思是说,在闺中独居的思妇因为思念游子,而整日担心江上的风波。《楚辞·九章·哀郢》中有:“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之句。可见第二句写的是忆远之泪。
       第三句“湘江竹上痕无限”,即湘江边的竹子上,斑驳的啼痕应该有无数。据《述异记》记载,“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此为感逝之泪。
      第四句“岘首碑前洒几多”,意思是说,在岘首山的石碑前,感怀的涕泪流下几多?这个典故,则出自于《晋书》:“羊祜卒,百姓于岘山建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涕”。写的是怀德之泪。
       第五句“人去紫台秋入塞”,即昭君离开紫台,在秋风中走向荒凉的塞外。第五个典故,我们应该都比较熟悉,便是昭君出塞的典故。此为悲秋之泪。
       第六句“兵残楚帐夜闻歌”,意思是说,项羽兵困垓下,在营帐里夜闻凄怆的楚歌。第六个典故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它的意思是说,当我清晨来到灞水桥边,看到青袍寒士相送达官贵人的时候,才明白前面的泪,都不算什么。这是因为李商隐地位卑微,经常要送迎贵客,尤其是对令狐綯低声下气,还是被排斥,所以最后的泪,这是伤败之泪,也可以说是身世的血泪。至此,李商隐连用了六个典故,讲述了历史上的六种泪。
       综观李商隐的这首诗,无疑它全文无一“泪”字,却句句是泪。并且,还巧妙地连用了六个典故,足见李商隐水平的高超。总的来说,李商隐的这首诗,是一首感伤流泪的佳作。
       但是,我们写诗针对的是大多数读者,不一定大多数人都有那么高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鉴赏能力,这就造成一般读者看时,如坠云雾中。诗词界对这首诗的评判众说不一。所以我们写诗,用典切忌过多过滥。
       2、切忌用典生僻,使读者不懂或误解。你引用一个典故,没人懂你,甚至时间久了你自己都不懂了,那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因此,不可把过于冷僻生涩的典故写进诗词,需要指出近体诗是唐以后形成的,大量典故是唐以前的故事,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多,人们学唐宋诗词,也熟悉了这些典故,如果自己根据典籍另选其他典故写进诗词就须十分谨慎,特别是唐宋以后的事件,如果不广为人知,就难以作为典故在诗词中运用。
        3、用事要无迹。要有所寄托,写出新意,不落旧套。无迹,就好比“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水里放了盐,水便是咸的了,可是你从表面上看不出来水中放盐了,凭水里面的味感觉到盐的咸味了。。引典之法,就应该如那种“水中着盐”的做法,让这典故和你的诗意以及诗句中的描写环境融为一体,尽量不要露出生硬的痕迹。而且要出新,古为今用,跟上时代。
       4、尽量不用,用则妥切。用典要用得恰当,所用的事和你想表达的感情要一致。用典是一种精练的语言艺术,难度较大。只有在能收到点石成金、以少胜多效果的时候,才考虑引典入诗。说落魄也好 ,说羁旅也罢, 情是典的根源。用典 ,不是写之前想用什么,而是写的时候 ,自然想到了什么。或者是,看到一个典,而想到了自己。总之,用典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是故意卖弄,生拉硬拽。如果你用的典不合适,还不如不用。最后记住:用典必须有公认性,必须有出处。

澜池 发表于 2024-9-27 14:37:55

学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典故在诗词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