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9-27 12:36:26
|
查看全部
二、用典手法的分类
        用典的手法还可以分为若干类,今天我们只谈最常见的三类,即明用、暗用和化用。
       1、明典:字面上乍一看便觉得是用典。明用典故的方法,就好比“煮米成饭”,虽然饭已不是米,但米粒犹存。看例: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晋朝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嵇康与吕安是很好的朋友。有一次吕安去拜访嵇康,刚好嵇康外出,他的哥哥嵇喜邀请他进屋休息等候,吕安不想进去,就在门上写了个“凤”字而去,凤的繁体字是凡鸟。借以讥讽嵇喜平庸。大家可以百度“千里命驾”,“吕安题凤”。“看竹”,说的是王徽之的故事。王徽之是王羲之第五个儿子,平生喜欢竹,有一次经过吴中,知道一个士大夫家有个很好的竹园。竹园主人已经知道王徽之会去,就洒扫布置一番,在正厅里坐着等他。王却坐着轿子一直来到竹林里,吟唱了很久,主人已经感到失望,还希望他返回时会派人来通报一下,可他竟然要一直出门去。主人很不能忍受,就叫侍从去关上大门,不让他出去。王更加赏识主人,这才留步坐下,尽情欢乐了一番才走。这里用这两个典故,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到访不遇,主人高雅。和主人特别熟悉。
         2、暗典:暗用典,就是将所要表达的意思,暗含在典故之中,以隐喻象征而出。隐喻好比“盐溶于水”,虽不见盐,但能觉得水有咸味。
       前人诗词用典主张暗用典故,以不留痕迹为高。将典故放在诗句里,读起来是诗句,但含有典故在其中。比如潘安的悼亡诗:长簟竞转空,床空委清尘。表现对亡妻的深切思念。李商隐暗用了潘安的典故,但我们几乎看不出:
昨夜
李商隐
不辞鶗鴂妒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
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但惜流尘暗烛房。前者写空床时间长了落满了灰尘,后者写流动的灰尘使点着蜡烛的房间都灰暗了。同样写对亡妻的思念,同样的灰尘,思路是人家的,语句上几乎看不出。
       我们有的诗友可能知道宋代姜夔填的词《疏影》:
疏影·苔枝缀玉
姜夔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营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这阕词是写梅花的。里面巧妙运用了一个典故。传说南朝寿阳公主,一天在屋檐下躺卧,梅花正好飘落在她的眉心,留下了梅花瓣的痕迹。于是姜夔写道:“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这美好的传说与全词水乳交融,表达了对梅花的气质赞美爱惜之情。
        3、化用典。有的诗人,精于构思,字面上气畅意通,没有用典痕迹,实际上是经过加工改造,或改变愿意,或另释新意。化用典故好比“用米酿酒 ”,米之形、米之味已不见而成佳酿,巷深醇香。我们看例: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这首诗里化用史典“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三足鼎”说的是刘备起自微细,在汉末乱世之中,转战南北,几经颠扑,才形成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实在是得之不易。建立蜀国以后,他又力图进取中原,统一中国,这更显示了英雄之志。“五铢钱”是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五铢钱。此诗题下诗人自注:“汉末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这是借钱币为说,暗喻刘备振兴汉室的勃勃雄心。这一联的对仗难度比较大。“势分三足鼎”,化用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中语:“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业复五铢钱”纯用民谣中语。两句典出殊门,互不相关,可是对应自成巧思,浑然天成。
       如果说,颔联主要是颂扬刘备的功业,那么,颈联进一步指出刘备功业之不能卒成,为之叹惜。“得相能开国”,是说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建立了蜀国;“生儿不象贤”,则说后主刘禅不能效法先人贤德,狎近小人,愚昧昏聩,致使蜀国的基业被他葬送。创业难,守成更难,刘禹锡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特意加以指出。这一联用刘备的长于任贤择相,与他的短于教子、致使嗣子不肖相对比,正反相形,具有词意颉颃、声情顿挫之妙。
       五律的颈联最忌与颔联措意雷同。此诗颔联咏功业,颈联说人事,转接之间,富于变化;且颔联承上,颈联启下,脉络相当清晰。
       尾联“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感叹后主刘禅的不肖,降魏后被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一天:“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典出《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在此,诗人化用典故“乐不思蜀”。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万分无奈与叹息!鲜明的盛衰对比,道出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养子不教父之过!
       这首诗诗人表面咏史怀古,实则借古讽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