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杆必备】郡、县、州、道、路、府、省、布政司、市,这些古代行政区划,都是什么级别,起源于什么时候?
来源西贝巴西贝带你文化旅行
古代城市
大家好,我是西贝巴。今日分享#西贝文化旅行 第181篇。
前段时间分享了很多关于古代村庄的一些名称,很受大家喜欢。有粉丝朋友说,希望能把古代的行政划分讲一讲,这样就都串联起来了。现在就安排!
1、分封制
夏、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区划。
2、郡—县制
A.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出现县、郡等行政区划单位(这是有行政划分的萌芽)。此时的县比郡的行政级别高。
B.秦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郡(后增至48郡),下设县。
C.汉朝时期
汉朝继承秦制,实行郡国并行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分封同姓或异姓诸侯王建立封国,形成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后逐渐削弱诸侯国势力。
这里简要说说此阶段郡和国的区别:
郡:由中央任命太守直接管理,执行中央政令。郡的财政上缴中央。
国:分封同姓诸侯王,享有行政、军事、财政自主权。国可留存部分资源发展经济。
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06年),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郡国官吏。此时“州”仅为监察区,非行政区划。(注意,此时还不是州—郡—县的三级行政结构)。
3、州—郡—县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184年)爆发后,东汉朝廷为镇压起义,赋予刺史更多权力。改部分刺史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担任,并允许州牧掌一州军政大权,州自此成为凌驾于郡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州—郡—县”三级行政体系正式诞生。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也一直沿用。
4、州-县制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废除郡一级建制,实行州-县两级制;隋炀帝又改州为郡,恢复秦制。
5、道(路)—州—县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按山川形势和交通便利将全国划分为10个“道”(后增至15个),作为监察区域。安史之乱后,道成为实际行政区。
州为道之下的核心行政区划,全国共设300余州。这里还需要强调一点,唐朝将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和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分别设为京兆府和河南府,标志着“府”作为正式行政区划的开端,其地位高于州,直接隶属于中央或道。
县为州下的基层行政区划,全国共设约1500余县。县下设乡里组织,民户一百家组成一里,五里组成一乡。但是并不是说乡里起源于这里,早就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乡里等基层单位。
宋朝时将道改成路,实行路-州-县行政区划制。我们现在所说的道路一词与唐宋时期的道-路有着紧密的关系。
6、省-路-府-州-县
元朝首创省制,这里的省包括两种,一是腹里,它是中书省直接管辖的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北、山东、山西以及河南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另一个是行省,全称为“行中书省”,元朝在全国共设立了10个行中书省(后增至11个,如岭北、辽阳、河南江北、江浙等,各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7、布政司→府(直隶州)→属州→县
明初沿袭元朝行省制,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共设13个布政使司,还有两京(北直隶、南直隶),这都是省级单位。
省级以下就是府、属州和县,这里要补充一下直隶州与府(顺天府、应天府)同级,都直属于省,如直隶真定府。
8、省-府-州-县
清朝设18行省以及3个特别行政区,省以下就是府-州-县。此阶段也有三级区划,省→直隶厅/直隶州→县。所以是四级制和三级制并存。
如果来看我们现在的行政区划,省-市-县,那么市这个行政区划来自什么时候呢?1909年,清朝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市”正式成为行政区划单位。民国时期还设立了多个院辖市(直辖市),市的区划得以发展。
回到本文主题,郡、县、州、道、路、府、省、布政司、市正式确立于什么时间,相信大家应该已经有答案了。郡—秦朝,县—秦朝,州—东汉,道—唐朝,府—唐朝,路—宋朝,省—元朝,布政司—明朝,市—清朝。
作者简介:
西贝巴,传统文化爱好者,教育工作者。视频号金V博主,公众号长篇作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