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6 小时前
“爸爸,这么多好看的建筑都是你建的吗?”在中建深圳装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深装”)“饰界博物馆”中,小朋友盯着沙盘上陈列的一座座地标性建筑好奇地问道。近日,中建深装华南分公司“争先四十,携手同行”首届家属开放日暨候鸟书巢活动温馨启幕,邀请职工子女“小候鸟”齐聚鹏城,开启一场“小确幸”的反向探亲之旅。走进“饰界博物馆”展厅,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一座座耀眼的工程奖杯,讲述着中建深装成立40年来从创业维艰到行业标杆的辉煌历程,家属们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指尖轻抚过岁月的痕迹,赞叹声和自豪感在展厅中悄然蔓延。“安全帽带扣好系紧,远离临边和洞口位置”,在项目负责人的叮咛下,“小候鸟们”走进中建深装华南分公司参建的广东省、深圳市重点民生工程——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二期项目。看着装修精美的病房,“爸爸不能常常回家陪你,是因为他不仅要守护我们,也要建设项目守护更多的家庭。”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建设者的妻子俯身对刚上小学的儿子说道,此刻源于“建设者家属”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宇宙探源、AI互动、通信科技……在被称为“科幻方舟”的深圳科技馆,“小候鸟们”瞬间被这些新奇所吸引,他们化身小小探险家,在宇宙穹顶下漫游,与智能机器人对话,用仪器模拟信息传递,家长们则化身摄影师,捕捉记录下“小候鸟们”的幸福瞬间。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25/2549536_4096x10000.jpeg日影西斜,金辉渐染,浪漫惬意的鹏城海滨,家庭的亲密时光还在继续。亲子互动环节,大人孩子齐上阵,为了家庭的荣誉拼尽全力,这一刻“争先精神”变得具象化,小朋友们蹦蹦跳跳努力抖落盒子中的小球,家长们则使出浑身解数,僵硬地扭动着不协调的身体,欢笑声和加油声交织,为整个活动画上一个温馨的句号。(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昂 通讯员 沈玉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6 小时前
本报记者 田国垒
阅读提示
从2021年开始探索集中供冷模式到现在,济南的集中供冷版图正在快速扩展,不仅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还有利于二氧化碳减排,但目前集中供冷服务仅集中在商场、写字楼等建筑中,并未大规模普及到居民家中。
立秋后的山东济南,高温天气仍在持续。虽然室外热浪滚滚,但走进济南奥体西路的龙湖天街商场,立刻就能感受到一阵清凉。记者仔细观察发现,商场顶部的冷气出风口均匀分布,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墙面上的控制面板进行调节。
这个看似普通的供冷系统,实则蕴含着不一般的“高科技”——该商场的冷气并非来自传统空调,而是来自于几公里外的济南南部能源中心的集中供冷系统。
济南南部能源中心是由济南能源集团所属济南能源投资控股集团建设的占地三层、总建筑面积13425平方米的超级“中央空调”,为济南CBD片区的办公楼、酒店、商业综合体等大型公建提供稳定可靠的集中供暖和供冷服务。
相比集中供暖,外界对集中供冷这种新的供能方式还不了解。集中供冷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集中供冷服务距离走进千家万户还有多远?《工人日报》记者日前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关键在于管网中的水
“所谓集中供冷,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设置集中的制冷站,通过制出冷水或者冷气,将室内的热量转移,从而达到制冷的效果。”济南能源集团所属济南冷热联供有限公司都市阳台能源站运行班班长巩翰伟告诉记者,集中供冷也被称为区域供冷,它和集中供暖的原理有着相似之处,即通过水的温差来达到区域供冷的效果。
“集中供冷”的概念其实并不是这两年才出现的。早在2000年,我国就印发了《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鼓励各地区积极发展城市热水供应和集中供冷,扩大夏季制冷负荷,提高全年运行效率。
济南也在几年前就开始探索集中供冷模式。2021年6月,济南中央商务区南部能源站建成,正式为辖区内的商业和办公建筑用户供冷。深埋在地下20米深的供冷管道走廊,直径1.2米的管道透着凉意,管道内是约6℃的冷水,通过二次循环系统输送到各栋建筑。
值得一提的是,南部能源中心采用的创新技术使得集中供冷和供暖能够共用一套管网系统,从而节省了建设成本和空间资源。
在“制冷”与“制热”模式间切换的关键在于管网中的媒介——水。记者了解到,济南中央商务区南部能源站采用“冰蓄冷+水蓄热”结合的模式,配备大焓差热能充放机组,搭建跨季节蓄热蓄冷池群。
冬春季节,热能充放机组消耗低谷电,产生热水向外供热,同时制取冷水和冰浆储存在冷水池和蓄冰池;夏季用电高峰时,再利用冷水池和蓄冰池的冷资源。冷冻水进入换冷站,经过冷交换后,将7℃~9℃的冷冻水输送到每个末端风机盘管系统,用户可根据个人需求通过控制面板进行温度调节。
此外,济南市冷热联供有限公司还自主研发了冷热联供智慧能源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和AI算法动态调节供能需求,实现源端与末端的精准匹配和远程调控。
能效更高、碳排放更低
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政务服务中心,集中供冷系统让室内温度保持在24℃左右。与传统空调不同,集中供冷通过风盘水性质传输冷风,体感更为舒适自然。
记者从济南市冷热联供有限公司了解到,今年,济南从4月下旬开始集中供冷,一直持续到10月上旬,其间实现了24小时无间断供冷。
除了体感更为舒适,集中供冷还有哪些好处呢?
济南热力集团所属子公司山东和光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运营部主任赵彬介绍,“以前每栋楼都要自建制冷设备,现在统一配送,能耗降低一半。”
“利用济南的‘峰谷电价’政策,在济南夜间低价电力时蓄冰制冷,白天释放冷能,极大地提升了能源利用率,真正做到了‘把每一度电都用在刀刃上’。”赵彬说。目前,济南CBD项目每年可减少大约12万吨碳排放,相当于1万户家庭夏季一年空调制冷所产生的碳排放总量。
也就是说,由于集中供冷采用高效节能机组,既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降低了成本,还有利于二氧化碳减排。
相关数据显示,以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共200户的居民楼为例,以每天制冷10小时、供冷季92天来计算,如果采用家用空调,需要消耗18.4万千瓦时电量,而集中供冷仅需消耗10.7万千瓦时电量,节能率高达41.8%,年减碳量为4.49吨。在电费方面,集中供冷费用为家用空调的60%~70%。
“按照传统供冷方式,商业和办公建筑普遍采取自建中央空调供冷,每栋建筑都需要设置大面积的制冷机房,并在顶楼建设一组冷却塔。”济南市冷热联供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集中供冷采用的高效节能机组效率更高,既能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同时有利于二氧化碳减排。”
另外,冬天的时候,同一套管网则会“变身”成供暖管网。来自章丘电厂余热的110℃热水通过43.8公里管道直达CBD,为692万平方米建筑供暖,不仅节省了重复建设管道的成本,还盘活了电厂废弃余热资源。
居民小区能否集中供冷?
从2021年开始探索集中供冷模式到现在,济南的集中供冷版图正在快速扩展,总供冷面积达1000余万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集中供冷虽然好处多多,但目前仅集中在商场、写字楼等建筑中,并未大规模普及到居民家中。
“集中供冷供暖具有集约用地、错峰降容、高效节能、智能管控、避免重复投资等特点,目前比较适合在医院、学校、写字楼等高密度的区域推广应用。”济南市冷热联供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对于办公楼、商业综合体而言,采用集中供冷系统相较于自建空调设备可以显著减少机房和冷却塔的占地面积,节省建筑空调制冷的电增容费用,无需空调外挂机等附属设施。据实际运行数据分析显示,对于超过200米的高层建筑,集中供冷的建设及使用成本要低于楼宇单独空调机组的成本,而对于一般商业建筑,两者的成本相当。
济南市冷热联供有限公司工程师王志伟认为,集中供冷大规模普及到居民家中仍有难度。
在他看来,“集中供冷需要与小区住宅楼建设、办公楼建设同步配套,新建建筑需在设计中预留供冷系统,对于已建成的建筑,二次改建的费用相对高。此外,各家各户使用供冷的时间不一致,而且普通家庭用户的供冷时间相对较短,这也会导致系统使用效率较低。”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目前,济南能投集团正在升级南部能源中心的冰蓄冷系统,旨在利用夜间低谷电制造低温冷源,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响应错峰用电、削峰填谷的策略。在收费方面,为确保居民用户的用冷舒适度和经济性,将采用按面积收费或挂表计量按冷量收费两种方式,且定价标准将遵循不高于公建用户的原则,为居民在夏季提供稳定、经济的用冷服务。
为生歌唱
发表于 6 小时前
我国发布首个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管控国标
事件:近日,我国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管控领域首个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要求》(GB 26572—2025)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2027年8月1日正式实施。
标准明确管控电器电子产品中可能含有的10种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对各有害物质的含量提出了强制性要求。标准明确提出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RoHS)标识、含有的有害物质信息披露及技术支撑文档保存等要求,确保有害物质管控结果可追溯、可核查。
点评:电器电子产品是公众日常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业产品。针对电器电子产品开展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管控是国际社会的通行做法。此前,我国也已实施相关管理办法对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进行管控。
此次出台的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管控强制性国标,有利于推动电器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加强有害物质减量和替代,构建或升级产品绿色供应链。此外,标准所管控的有害物质种类、限量要求及检测方法与国际通行规定基本一致,有利于推动我国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管控与国际全面接轨,为电器电子产品的国际贸易提供便利。
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00GW
事件:近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的第十届储能西部论坛上,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陈海生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储能行业数据。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抽水蓄能占比首次低于40%,以锂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实现跨越式增长,占比约60%。具体而言,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101.3GW,同比增长110%,首次突破100GW。
点评:随着能源转型深入推进,新能源装机占比持续提升,利用新型储能技术保持新能源高水平利用已成为能源行业关注的焦点。
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投运的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40%。新型储能技术路线“百花齐放”,涵盖全球工程应用的主要技术路线,调度运用水平稳步提高,有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有业内人士表示,为进一步拓展新型储能发展空间,应强化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加快现货市场建设;相关企业要面向科技前沿,强化新型储能等技术特别是长时储能技术创新攻关和前瞻性布局。此外,管理部门要筑牢安全标准与风险防控体系,助力新型储能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夜游巴士探索公交服务新模式
事件:最近,杭州夜游公交火了,预售上线不到24小时,2款“西湖夜游观光巴士”首日的124张票全部售罄。这是杭州时隔16年再次推出西湖夜游线路。
7月底,宁波公运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东钱湖旅游观光巴士”也增开了夜间试运营线路。
点评:这个夏天,坐着公交夜游城市成为一种特殊的游玩方式,不仅可以解锁城市的多重魅力,给乘客带来视觉、听觉等多重享受,更是成为激活城市活力的“催化剂”。
近年来,受市场环境、城市居民出行选择多元化等因素影响,不少城市公交运营陷入困境,越来越多的公交企业展开“自救”,找回乘客。以杭州为例,依托西湖得天独厚的夜间生态与深厚的人文底蕴,当地公交企业正在构建“公交+文旅+文创”融合的新型服务模式,满足市民与游客多元化出行需求,为城市公共交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夜游巴士仍然处于试运营阶段,未来相关企业可持续挖掘出行热点,进一步提升服务性价比,为公交经营“开源”提供多元化途径,共同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罗筱晓)
为生歌唱
发表于 6 小时前
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26/2549765.jpg?r=17561564750028月19日,中国石油东坝智慧FUN充电站。该站采用“光储直柔”能源解决方案,将光伏发电用于新能源汽车,实现低碳化运营。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26/2549766.jpg?r=17561564845378月19日,中国石油北京望京南加油站充电站。该站将247.5平方米的有限空间转化为50个车位,缓解了周边居民停车难、充电难的问题。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26/2549767.jpg?r=17561564924898月19日,中国石油北投冬奥村超级充电港,移动充电机器人正在给一辆新能源汽车充电。随着新能源汽车用电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能源企业正在加快新能源转型步伐。据中国石油北京销售分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该公司新增充电场站24座,单日充电量突破44万千瓦时,未来将持续聚焦新能源充电市场,加速推进充电场站建设,提升服务便捷性。本报记者 吴凡 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6 小时前
本报通讯员 马博 赵利芳 本报记者 蒋菡
新能源高空作业平台安静运转,锂电池扭矩扳手精准作业,太阳能供电的视频监控系统遍布全线……在中国中铁电气化局承建的西延高铁铜川至延安段施工现场,一处处细节体现了项目团队对节能减排的追求。
在铁路施工中,如何探索绿色基建新模式?这支团队将生态保护贯穿于建设全过程,通过技术创新、资源节约、智能升级和系统管理,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可持续的绿色施工之路。
“我们不仅要建一条高铁,更要守护绿水青山。”项目经理郑伟表示,“节约一度电、少挖一方土,都是对‘两山’理念的切实践行。”
自进场以来,他们在全线配备120余台太阳能监控设备,实现供电自给;洒水车定时抑尘,配合裸土全覆盖措施,有效控制扬尘污染;运输车辆全部加装防尘篷布,杜绝沿途抛洒,最大限度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西延高铁穿越黄土高原腹地,途经多个生态敏感区域。项目部专门编制《基坑开挖专项环保方案》,优化施工工艺,严格控制土方开挖量和回填范围,降低土地扰动强度。
在临时用地选择上,他们坚持“避让农田、利用荒地”的原则,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资源。黄陵西牵引变电所等重点工点施工过程中同步实施植被恢复计划,做到“施工一片、恢复一片”,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修复的动态平衡。
科技创新是绿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西延高铁建设中,中国中铁电气化局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自主研发多项智能化装备。
自主研制的模块化恒张力放线车,可实现接触网导线高精度架设,日均架设里程达10公里,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
XDT85纯电动公铁两用高空作业车则凭借其零排放、低噪声、高机动性的特点,在隧道和高架段施工中大显身手,真正实现了“绿色上道、智能作业”。
这些“重器”的应用,提升了工程质量与施工效率,还大幅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碳排放。
此外,位于铜川境内的生产资源管理中心,集材料存储、加工配送、设备维护于一体,成为绿色供应链的核心枢纽。
在物资管理方面,脚手架、梯车等辅助工具循环使用,配合钉钉工程物资管理系统进行动态监控,实现材料损耗率同比下降18%。
一条“绿色”丝路正在黄土高原上铺展延伸。
为生歌唱
发表于 6 小时前
本报记者 张嫱
“天智工业大模型已成为中国工业大模型发展的标杆案例之一。”世界品牌实验室日前发布的2025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分析报告对卡奥斯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探索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区别于通用大模型,天智工业大模型的背后是海尔集团40余年的制造业经验和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字化实践的深度融合。天智工业大模型汇聚了大规模高质量工业知识库,并整合了4700余个机理模型、200多项专家算法、110多款智能体开发工具等丰富的生态资源,在家电、能源、石化、机械装备等9大行业落地45个高价值场景,形成了设备管理智能体、注塑工艺智能体、能碳大模型等示范应用。
在卡奥斯的实践中,AI在工业领域的深度应用,正在创造更大价值。
走进卡奥斯创智物联胶州工厂,10条SMT生产线正全速运转,生产线上的上板机、印刷机、贴片机、回流焊炉、AOI设备、下板机等设备精准配合,从这里下线的智能控制器(PCBA)将应用在下游的手机、电脑、家电、汽车等智能终端。天智工业大模型为工厂加装的“智造大脑”,让整个生产精密运转并根据实时数据实现系统自动监测、预警、优化。
“工厂的生产流程环环相扣,一旦有设备出现问题,就要停线停产,维修维护人员压力极大。”复杂的设备运维情况一度让卡奥斯创智物联副总经理刘宗勇很是头疼。
设备管理智能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卡奥斯打通底层传感器、智能算法、云诊断、设备维修等环节,将设备监测数据与维修知识库转化为大模型的能力,推出多场景化多设备化智能维修解决方案。同时,将工业大模型与工厂设备互联,实现设备监测预警维修一站式智能化。
“现在,无论是技术人员、基层操作员还是管理人员,都可通过语音或文本直接与智能体交流,获取知识和解决方案。”刘宗勇表示,“在提供文字指导的同时,大模型还可生成直观的图片提示,帮助人员快速定位故障,即使是新员工也可以在智能体帮助下快速完成维保工作,设备维修时间从原来的两小时缩短到半小时以内。”
实际运营的数据显示,设备管理智能体的应用让工厂设备维修效率整体提升了75%,维修成本降低了20%。
眼下,卡奥斯正在将“工业互联网+AI”的力量渗透到更多产业领域。
以卡奥斯携手延长石油打造的能源化工大模型为例,该大模型构建出施工图智能助手、醛分离塔工艺优化智能体等38个智能体,应用到油田开采、油气炼化、安全生产等场景,助力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高20%。
卡奥斯助力山东省打造了全国首个省级化工产业“大脑”,覆盖全省84家化工园区和4600家企业,汇聚安全、环保、企业产品等九大类数据。平台监管2.8万多个重大危险源和6798个罐体,实现“省—市—园区—企业”的协同监管,大幅提高监管准确率及效率。同时,制定化工园区指数,为政府辅助决策、淘汰落后产能提供科学依据。
能源管理是工业生产降本增效的重要一环。卡奥斯正在借助AI的力量打造更多“零碳园区”。
据了解,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融合AI、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技术的智慧能源解决方案目前已在全国18个工业园区、55家工厂和700余家企业落地,打造出中国本土首座“可持续灯塔工厂”和“碳中和灯塔园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6 小时前
本报讯 (记者彭冰 柳姗姗 通讯员杨志达)“报告调度室,今天第三组产品测试样品已分析合格!”8月23日20时,吉林石化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该公司转型升级项目新建关键装置——100万吨/年柴油吸附装置产品各项指标达标,这也是成功投产的全球首套百万吨级柴油吸附分离装置。
此次项目采用的“柴油吸附分离”成套技术,攻克了芳烃与非芳高效分离的行业难题,实现了低能耗、高产出的工艺突破。该技术深度践行“分子炼油”理念,围绕“宜油则油、宜烯则烯、宜芳则芳”的核心目标,最大化挖掘每一个分子的价值。装置以加氢精制柴油为原料,产出的吸附非芳可直接输送至吉林石化乙烯裂解装置作为优质原料,吸附芳烃则送往催柴改质及催化裂化装置,形成“原料—加工—高价值产品”的闭环产业链,显著提升公司的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6 小时前
本报记者 张世光 本报实习生 杜可心
“这气温太爽了,就像在空调房里训练,有劲儿!”正在哈尔滨开展夏训的浙江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赛艇队的一位运动员说。
当南方城市被动辄三十八九摄氏度的高温席卷之时,北国冰城哈尔滨的气温最低在十五六摄氏度,不仅引来夏训的运动员,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旅游平台飞猪日前发布的《2025年暑期出游风向标》显示,哈尔滨进入全国避暑游热门目的地前十。
“凉快”也是生产力。众多冰城企业紧抓“凉”资源,打出一手“清凉牌”。
还原冬季,让盛夏有冰又有雪
推开梦幻冰雪馆的门,零下10摄氏度的寒气扑面而来,瞬间驱散暑热。
作为哈尔滨龙头旅游企业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通过打造9大主题区域、19个特色项目的梦幻冰雪馆,让游客们在炎炎夏日依然可以体验到冰天雪地的场景。
“暑期以来,我们室内滑雪场的配套商业销售额增长30%。”哈尔滨热雪奇迹项目总经理宋光旭告诉记者,正是通过这种“冰夏共存”的做法,让游客们可以一边旅游一边纳凉。
“暑期是亲子出行旺季,‘亲冰亲水游’相关趣味景点颇受欢迎。”宋光旭介绍,夏季以江浙沪为主的南方游客明显增加,更多人冲着“在夏天滑雪”的新鲜感而来。
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热雪奇迹滑雪场推出“滑雪+融创乐园”联票套餐和“滑雪+酒店住宿”酒景套餐。“我们推出联票合作,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客群的多元化需求,让行程更灵活。同时通过联动周边景点、酒店,强化区域联动效应,带动整体文旅消费。”宋光旭介绍说。
凭借“避暑+亲子+运动”的差异化定位,哈尔滨旅游企业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创新餐饮,让清凉可食亦可拍
中央大街作为游客来到哈尔滨必打卡的景点,暑期的日均客流量达40万人次。当百年老街遇到同样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啤酒,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今年夏天,中央大街出现了一座高4.7米的360度环绕巨型啤酒柱,扫码付费后,游客就可以拧开对应的酒头品鉴。“自己动手打一杯啤酒喝,而且还有这么多口味可以选择,太有意思了。”一位福建游客一手端着啤酒杯一手拿手机自拍时说道。
哈尔滨生产啤酒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0年。建起该啤酒柱的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用这种创新的方式来增加游客的沉浸式体验,同时借助大家“打卡”“拍照”的习惯,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掀起一波热度。
同样给游客创造新鲜感的还有马迭尔。有着100多年历史的马迭尔通过创新,在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产品销量。
马迭尔新上市冰品主打“口味+文创”策略,如推出北海道生巧牛乳口味雪糕等。同时,他们还结合传统吉祥文化、民俗传说、世界文化遗产等,推出“花好月圆”“亚布力熊猫”等8款文创类冰品。
“现在马迭尔不光有冰棍,还朝着包括熟食肉罐产品、烘焙面包、老汽水等在内的六大系列发展。尤其是今年的新品老汽水,打出了‘左手冰棍,右手汽水’的宣传语,很受消费者喜爱。”马迭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富彬向记者介绍说,拿中央大街这个冷饮厅举例,这个暑期的客流量明显比往年多,增幅大概在10%,每天的冰棍销量在3万支以上。
激活创意,把“冰城”带回家
“今年暑期销量最好的一款冰箱贴融入了中央大街的元素,正面拉开是索菲亚教堂建筑的模样,背面是对面包石的介绍,颇具设计感和收藏价值。”创业产品销售企业、“波波夫的店”店长徐春红高兴地向记者展示。
记者来到该店时看到,等待结账的顾客排成一支长长的队伍。“暑期的销量基本上要比春秋季节高出20%~30%。”徐春红说。
店铺不大,但各式各样的文创琳琅满目,一应俱全,这些精致且独特的文创,让游客把“冰城”带回家。
“因为是盛夏时节,来哈尔滨旅游的游客没能亲自触摸到户外的冰雪,我们这些自带清凉感的冰箱贴,就是在帮大家留下永恒的记忆。”徐春红表示,这也是在向游客们发出邀请,欢迎大家冬天再来。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高龙彬表示,在冬季旅游已经成为哈尔滨名片的今天,夏日的清凉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发展新契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6 小时前
单旭泽 袁滨 焦保荣 周娜
8月14日,60岁的李长进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个精致的相框摆件。照片上的他,和亲自栽培的荷花、石榴和一排排直插云霄的大树同框。
7月21日至28日,中国石化经纬公司胜利地质录井公司开展了“幸福录井 光影记忆”离退休职工风采摄影活动,为31名退休员工留下珍贵的光影档案。
“退休能留下照片,很有仪式感。”7月21日一早,原东营项目部SL205录井队地质录井工朱新强带着3套衣服赶到公司。老同志们陆续来到现场,镜子前再一次整理工装,紧张、兴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虽然岁月已将双鬓染白,但穿上红工衣的那一刻,激情燃烧的录井岁月仿佛回来了。”对于东营项目部综合录井工赵宴武来说,扎根一线40年,驻疆17年,参与200余口录井的他,对录井工作有太多割舍不下的情感。
赵宴武曾经在零下30摄氏度的高原开展施工;在井上作业时曾突发急性肠炎,同事的关爱、陪伴和暖心粥让他铭记在心;在火车上遭遇特大沙尘暴那惊心动魄的翻车时刻……临近退休,他又加入国家级页岩油示范区牛页一区试验井组,坚守“不漏掉一粒油砂”。
“没想到临退休了,过了把明星瘾。”拍摄中,赵宴武走进熟悉的录井仪器房,再检查一次录井数据、再查看一次录井曲线。“咔嚓”,一张红工衣照片把时光定格在奋斗的一刻。
吴海东和妻子吴新娟1990年因录井结缘,携手奋战。如今,一起走在公司池塘边的绿荫下,他们再次留下甜蜜的合影。
综合服务中心财务共享岗位的田军和鲁辉共事29年,两姐妹曾同在服务保障中心服务生产22年,又在财务共享岗位工作7年。在她们热情相拥的那一秒,两人的友谊永久“定格”。
朱新强、杨明江等11位老师傅,都与胜利录井公司一起走过了40年的风雨,如今即将离开岗位,心里有万般不舍。
一张照片,很难呈现他们真实的经历——照片背后,每个人都拥有更为复杂、饱满的人生。
“摄影最珍贵的永远是照片背后的故事。”镜头下的他们,登过海拔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远的沙漠……
如今,岁月拉开了他们与岗位之间的距离。
从一头青丝到两鬓斑白,从热血青年到光荣退休……此刻,这一帧帧时光留影,是对峥嵘岁月的纪念,亦是对他们奋斗一生的褒奖。
一张张最美的光影照片,在公司的公众号上惊艳亮相,曾经最普通的录井人,朋友圈里获赞无数。
被看见,被记得。这于很多班组员工而言,过往的所有艰辛,全都值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6 小时前
张玉香 王建
这天下午,在河北沧州炼化炼油一部瓦斯减量化项目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正围着新上的螺杆压缩机组抢进度。
“师傅,把那袖口系好了,戴上手套。”虽已立秋,装置仍像个大蒸笼,监护员吴国强抹了把额头上的汗水,冲着一名正在给法兰上螺栓的施工人员喊了一嗓子。
“这天儿,袖子放下来跟戴个棉套似的,再戴上手套,干活都不利索。”被点名的施工人员直起身笑着解释。
吴国强几步走到施工人员身边,帮他一起往下撸袖口,并拿起放在一旁的帆布手套递过去,“撸袖子、不戴手套就是违章,一旦剐蹭磕碰,你这裸露的胳膊和手不得受伤了。”
“光顾着赶活儿,把这茬忘了。”施工人员瞅了瞅其他人紧扣的袖口,赶紧将袖口扣紧。
“赶工期得有章法,安全是最大的章法。”吴国强从口袋掏出监护本,把今天发现的违章记在上面并画个对勾。
翻开的记录本上,详细地记录着吴国强近期排查完的隐患项:安全带高挂低用、灭火器压力不符合要求、脚手架搭设不规范……每个条目后,都打上了标志着已整改的对勾。
“你系好的不只是袖口,是给家人吃的定心丸。”吴国强拍了拍施工人员的肩膀,示意他戴好手套继续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