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昨天 15:12

本报讯(记者张嫱 通讯员李冉)近日,中铁建工集团石油大学(华东)古镇口校区项目部迎来了中国石油大学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学生,他们将在项目建筑工地开启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实习。这一活动标志着双方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迈上新台阶。

此次实习活动由中铁建工集团石油大学项目部精心组织,旨在为学生提供一线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实习内容涵盖工程建设管理、施工技术应用、安全规范执行等多个方面。项目部安排了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导师,通过“一对一”指导的方式,确保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施工现场的各项流程和技术要点。实习期间,学生们分组参与了项目部的日常管理和技术工作。从施工图纸的解读到现场设备的操作,从质量检测到安全管理,学生们在导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了多项实用技能。

据悉,校企合作中,中铁建工二公司与高校联动开展技术交流,联合攻关施工技术难题。创新“课题式育人”,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学生课题,专家指导培养实践能力,强化毕业生岗位衔接,为队伍输送优质力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昨天 15:15

本报记者 康劲

阅读提示

“离开一线,创新就是无源之水。”齐振乾团队的经历表明,真正持久且高效的创新往往源于生产一线,来自对日常工作的持续追问与改进。

“信号稳住了!800米,全程可控!”那一年的一个深夜,位于甘肃的陇东黄土高原已陷入沉寂,但陇东工匠齐振乾创新工作室却依然灯火通明,屏幕上数据跳动,台架上零件遍布,齐振乾正和几名青年技术员紧盯遥控屏幕,终于迎来成功的一刻——他们自主研发的多功能抢险机器人,正式突破了复杂地形远程控制的最后一道难关。

这场持续十几夜的野外信号抗干扰试验终于成功,现场响起一阵激动的掌声。这只从玩具遥控车获得灵感、历经上百次拆改试验的“钢铁战士”,如今已能承载1.5吨设备,在800米外完成泄漏排查、油污回收和应急供电等一系列高风险任务……

这只是齐振乾创新团队众多创新成果中的一项。齐振乾作为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樊家川作业区创新带头人,自2019年工作室成立以来,他们累计提出合理化建议120项,破解生产难题58项,其中19项获国家专利,成为长庆油田高质量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创新力量。

“以后抢险的兄弟们,不用再拼命了”

“离开一线,创新就是无源之水。”齐振乾的这句话,道出了团队创新成果的根基。油田生产现场环境复杂、人力密集,每一个细小环节都可能成为提效降耗的突破点和创新点。在长期跟踪抽油机光杆偏磨问题中,齐振乾团队发现,传统调偏方式不仅效率低,且依赖老师傅经验,难以推广。他们历时8个月,先后尝试7种材料、改进5代结构,最终研制出“井口自适应随动调偏导向套”。该装置实现自动实时调偏,将光杆磨损周期延长3倍,年节省设备更换及人工成本超400多万元,获国家专利并在全油田推广。

“一线的问题,就是我们创新的课题。”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推动团队将生产痛点转化为一项项国家专利和实用成果。

齐振乾在一次与地方消防队员交流中了解到抢险作业的痛点:油田周边地形复杂,大型设备进不去,危险区域靠人工排查风险极高,而进口多功能遥控设备价格动辄上百万元。

“能不能研发一款低成本、多功能、能远程控制的抢险机器人?”同事们的提问,点燃了齐振乾心中的火种。说干就干,他带着工作室成员从儿子的玩具遥控车拆起,分析结构、模仿原理。

“玩具车灵活、成本低、易操控,正是我们的灵感来源。”齐振乾说,“但真要变成实用设备,每一个环节都得脱胎换骨。”

那段时间,齐振乾带着团队白天上班、晚上攻关,车间成了“实验室”。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当第17次测试终于稳稳托起1.5吨重物时,这群石油汉子高兴得跳起来,齐振乾眼眶湿润,“成了!以后抢险的兄弟们,不用再拼命了!”

如今,这款造价仅为进口设备十分之一的抢险机器人,已具备800米远程操控、8小时持续作业、1.5吨负载能力和快速模块换装功能,应用于管道排查、油污回收、应急供电等6类场景,成为保障安全生产的“钢铁战士”。

打造工匠孵化摇篮

创新不能只靠个人灵光一现,更需要体系化、可持续的机制保障。

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始建于1971年,是长庆开发时间最早、生产规模最大、产量效益最好的采油厂,管理着西峰、庆城、南梁、马岭等10个油田、54个开发区块。建厂53年以来,累计生产原油超过8000万吨,企业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涌现出了“全国劳动模范”“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集团公司十大杰出青年”等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先进个人。

正是在这样的企业氛围中,齐振乾工作室总结出的“1433”培训法,成为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的标杆模式:“1”即紧紧围绕“全技能人才”这一核心目标;“4”是搭建现场、课堂、网络、工作室四大场景,打破学习时空限制;“3”是建立“导师带徒、项目练兵、竞赛促学”三项机制,让青年员工在实战中成长;另一个“3”是强化制度、经费、激励三项保障,解决一线员工“不敢创新、不会创新、不愿创新”的现实难题。

在这一体系下,齐振乾工作室成立6年来,又发展孵化了7个创新驿站,培养高技能人才62人,其中13人获评技师及以上职称,5人在省级技术比赛中获奖,真正实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效应。

创新生态凝聚团队力量

齐振乾团队的经历表明,真正持久且高效的创新往往源于生产一线,来自对日常工作的持续追问与改进。

今年7月,长庆油田视频号为齐振乾录制了一条视频,讲述他们团队利用数字技术改进油井防泄漏装置的一项“小发明”。视频播出后,在全国各地多家油田单位引发许多工友的反响。有工友点赞:“研发很酷,应用很酷!”有山东胜利油田的一位工友说:“这样的技术,我们也可以推广。”也有工友说:“这个发明对于无人值守井场来说非常必要!”

这条视频,让齐振乾和团队成员大受启发,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不仅可以推广来自一线的创新成果,更主要的是可以传播和构建“人人皆可为”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文化。

近年来,以解决现场实际问题,挖掘“小、实、新”的创新项目为立足点,长庆油田采油二厂积极开展职工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完善创新机制、培育创新人才、拓展创新空间、弘扬创新文化,形成了千余项创新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现在,选择项目、拍摄素材、剪辑视频成为这个团队的一项新任务。齐振乾说,我们可以把大批“有油味、接地气”的“神兵利器”搬到视频上,激发更多一线员工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综合、勇于创新的热情,让更多人去立足岗位探索创新创效、自我成长的蜕变之路。

“技术创新的生动实践,其意义远不止于几项专利、几件工具;其深刻意义在于,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广大基层职工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齐振乾说,“我们的目标从未改变——要把能源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昨天 15:16

本报讯(记者柳姗姗 彭冰 通讯员管歆宇)近日,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隆重召开第六届创新大会,出资696万元,对2023-2024年度55项创新课题成果及创新个人予以表彰奖励。据统计,本次表彰的创新成果累计创效10.65亿元,为吉林化纤集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链延伸以及碳纤维零碳制品产业园建设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记者获悉,近年来,吉林化纤集团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搭建自主创新、产学研用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三层次创新平台,围绕第一性原理、三性攻关、四提工程、产业链打造、产业体系搭建等创新思想源、思想点,实现全员、全过程创新。两年来,集团公司共取得国家专利78项,完成各类创新课题880项。特别是通过“智改数转”推动了产线自动化和智能化升级,今年上半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提高11%。

在新产业领域,集团充分发挥碳纤维产业龙头作用,自主开发碳纤维原丝干喷湿法工艺,实现T800稳定生产;碳丝坚持“三性”攻关,促进35K大丝束成本下降30%,小丝束和25K产品先后替代进口,碳纤维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5%,复材及制品推动在大能源、大交通、大健康、大装备领域的全覆盖应用,风电叶片主梁碳板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国内无人机碳纤维结构件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公司依托自主开发、应用开发、产业链联合开发,实现从碳纤维原丝、碳丝到复材制品、化工油剂、回收再利用的全产业核心技术突破,带动原丝、碳丝自用率分别增长到91%和50%。

为生歌唱 发表于 昨天 15:16

本报记者 李国 本报实习生 唐袁秋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27/2550820.jpg?r=1756235134669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27/2550821.jpg?r=1756235142585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27/2550822.jpg?r=1756235149135铁路内燃机车的加水作业,长期采用人工方式。中国铁路成铁机务段检修车间成功研发内燃机车远程上水控制装置,可通过手机扫描设备二维码或登录专用小程序,远程操控水泵接触器线圈通断,实现“一人一机”上水作业的精准启停。经实测,单次作业时间由原来的25分钟缩短至8分钟,实现“零溢水”“零故障”。

为生歌唱 发表于 昨天 15:17

本报讯(记者张嫱 通讯员王笑菲)近日,面对公交车后机舱除尘作业中的扬尘污染问题,山东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李沧巴士公司“蓝战士”创新班组从家用排油烟机获得灵感,巧手自制“电动车后机舱除尘罩”,不仅大幅改善了作业环境,更显著降低了清洁成本,为绿色维修提供了新思路。

今年以来,李沧巴士公司积极响应绿色出行号召,加快新能源车辆更新步伐,纯电动车占比已提升至约72%,成为运营主力。在修理工的日常工作中,新更换的纯电动车后机舱除尘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除尘效果不仅直接影响车辆的运行寿命,还关乎乘客的乘车体验。

“蓝战士”创新组成员陈晓和宋其东发现,传统后机舱除尘方法虽有效,却存在明显弊端。吹风机在吹出死角部分灰尘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扬尘,部分会落到外部空气中,造成粉尘污染。与班组成员讨论后,他们决定根据自制防尘罩来解决扬尘难题。经创新组成员改造后,吹风机将死角灰尘吹起后,会被限制在防尘罩覆盖范围内,再由吸尘器统一吸除,有效阻止了粉尘外逸。

据了解,常规电动车后机舱单次清洁费用约为100元,而“蓝战士”制作的防尘罩可以反复利用,材料成本仅约1000元,有效解决了分公司全部电动车的后机舱除尘问题,极大降低了人力和财力的投入。此外,“电动车后机舱除尘罩”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易于推广。

为生歌唱 发表于 昨天 15:17

中新社北京8月26日电 (记者 陈康亮)根据中国A股上市公司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光线传媒”)26日发布的公告,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32.42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4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2.29亿元,同比增长371.55%。

公告还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光线传媒总资产约120.92亿元,同比增长24.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约103.71亿元,同比增长18.31%。

针对上半年的经营情况,光线传媒方面表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电影及衍生业务的营收和利润均实现大幅增长。公司参与投资、发行并计入报告期内票房的影片包括《哪吒之魔童闹海》(下称《哪吒2》)等,截至报告期末总票房约为154.63亿元。

《哪吒2》自今年春节档上映以来,口碑和票房一路走高,引发高热关注,并强势打破多项影史纪录。

为生歌唱 发表于 昨天 15:18

日前,从江汉油田清河采油厂获悉,该厂开展稠油区块长水平井等复杂井型开发工作。截至目前,该厂东、西区热采已投产5井次,投产初期平均日产油达11.5吨。今年以来,清河采油厂联合科研单位成立专项攻关小组,针对该厂东、西储层发育薄,原油黏度高,区块开发难度大、风险高等问题,积极组织工艺技术再评价再优化,围绕简化作业工序、工艺创新、压缩投产时间、汽窜风险防控等方面开展一体化攻关,为后续复杂井型的高效热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27/2551016.jpg该厂借鉴胜利东部和春风油田的经验,确定多元复合吞吐工艺,利用氮气、二氧化碳和油溶性降粘剂协同增能降黏,提高热采效果,通过注入蒸汽、复合化学剂(降黏剂/泡沫剂等)和气体(CO2/N2等),利用三者的协同作用,实现热采方式由单一蒸汽向“热力+”转变。和单一注蒸汽相比,采用多元热复合工艺扩大受效范围35%,采收率更高。针对同台井采用同注同采工艺,从常规的单炉接替热采转变为双炉同注同采,不仅实现蒸汽的有效分配和利用,有助于均衡地层压力分布,同时提升注汽效率,缩短投产时间,单井投产时间节约20天,为争产上产提供了技术基础。(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翀 通讯员 谢梦雨 雷明 陈辉)

为生歌唱 发表于 昨天 15:18

8月25日,由西成客专陕西公司建设,中铁北京工程局施工的西延铁路高陵站站房、附属房屋装饰装修工程全面完成,为后续联调联试奠定了坚实基础。高陵站站房建筑面积4996.33平方米,信号、宿舍、办公综合楼建筑面积3553.56平方米,轨道车库及边跨1473.64平方米,其他附属房屋建筑面积210.73平方米,站型为线侧下式布置,站场规模为2台4线,高峰期车站可容纳800名旅客。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27/2551019.jpg该站房以“秦风古韵,华彩高陵”为设计理念,将千年秦风的经典元素提炼升华,以当代设计语言进行创造性转译与重构,将历史文脉与现代美学交相呼应,勾勒出一座兼具文化厚度与时代气息的交通地标。站房室内装修与外立面秦风元素一脉相承,以悬挑跌级的设计勾勒出极具张力的空间骨架,将开放大气的气场贯彻始终。整体设计既展现高铁站房开朗稳重的时代风骨,又让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恢宏中透露着细腻,营造出“一眼见时代,一境品古今”的震撼体验,一步一景皆是文化与时代的交融。综合服务区以灵动的线性造型为笔,在空间里勾勒出地域文化的浪漫景象,为站房空间注入了文化温度,让旅客感受到高陵独有的人文韵味。(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黄榆 通讯员 刘畅 徐璐婉)


为生歌唱 发表于 昨天 15:18

日前,由中国一冶深圳分公司承建的深圳同胜输变电工程配建综合管廊项目首根咬合桩顺利开钻,标志着项目正式迈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27/2551022.jpg该项目位于深圳市龙华区,是深圳最大高铁站西丽高铁站的重要配套工程,起点为规划220千伏同胜变电站,终点为现状220千伏龙塘变电站,总长约3.35公里。作为深圳市级重点项目和响应国家电力发展规划的重要项目之一,项目建成后将为深圳市的城市发展和电力供应提供稳定的基础设施支持,对辐射重点片区深圳北站商务中心片区以及龙华国际商圈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实施的5号工作井,基坑支护采用咬合桩+钢混支撑,其中咬合桩采用旋挖钻孔施工工艺,桩径1.2米,桩长36.33米,共计110根。施工前,中国一冶深圳分公司项目团队科学谋划、综合统筹,提前做好施工图纸复核、施工组织策划及施工方案审批工作,对人员配备、机械设备、施工材料、作业条件等进行充分准备,制定详细的施工流程和安全质量保证举措,确保了各施工工序有效衔接,有力保障首根咬合桩顺利开钻。(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 通讯员 周嘉琪)

为生歌唱 发表于 昨天 15:19

近日,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渑淅高速丹江小三峡特大桥成功合龙,河南渑淅高速淅川至豫鄂省界段项目全线贯通。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27/2551034.png渑淅高速淅川至豫鄂省界段项目北起河南淅川,向南跨越丹江,顺接湖北十淅高速公路,全长24.838公里,设计时速100公里,采用双向四车道标准建设。丹江小三峡特大桥为该项目关键控制性工程,全长919米,主跨536米,是国内跨径最大的跨峡谷分离式混合梁斜拉桥。为确保吊装顺利进行,中交二航局建设团队制定了高标准的线形、索力、应力等监控控制指标,实时监测、分析索力数据,将斜拉索施工精度控制在了千分位级,同时结合科学布置配重水箱等方法,实现了相邻段高差、主梁轴线偏位、高程误差均为毫米级的高精度合龙。本次大桥成功合龙后,渑淅高速项目将全面转入路面及桥面附属设施施工阶段,预计2025年通车,届时,河南淅川到湖北丹江口的通行时间可压缩1小时以上。(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翀 通讯员 蔡瑾瑜 靳晰)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2025年8月27日企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