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3 天前
近日,由中交一航局五公司承建的厦金大桥(厦门段)墩台预制厂迎来重大突破——项目团队成功完成全线最高、最重的两个装配式墩台构件预制,标志着大桥装配式墩台施工技术达到新高度。
据了解,此次预制的30号墩中节段高度达26.95米,46号墩下节段重量达3236.46吨,双双刷新自港珠澳大桥、翔安大桥以来全国跨海大桥装配式墩台预制的高度与重量纪录。
为了确保构件预制精度,项目团队运用BIM虚拟建造技术进行全过程建模与模拟,并依托“高精度构件匹配预制”和“混凝土裂缝控制”等核心技术,实现了毫米级精度控制。同时,通过引入数字化施工技术,推动预制工艺机械化、自动化升级与管理模式创新,有效保障了预制墩台的高品质建设。
大桥建成后,将显著优化厦门跨海通道布局,缓解进出岛交通压力,强化厦门岛与翔安机场、翔安区的交通连接,对促进海西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工人日报客户端特约记者 朱润胜 通讯员 刘泽文)
为生歌唱
发表于 3 天前
8月29日,中国广核集团举办“新质向未来品牌创价值”品牌发布系列活动。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华龙一号”已成为全球在建在运数量最多的三代核电堆型。发布会上,中广核除了推介“华龙一号”“和睦系统”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品牌产品和一批成长型产品,还首次系统发布了完整的品牌理念体系模型。
作为国务院国资委首批创建世界一流的示范企业之一,中广核在中央企业品牌建设成效对标中连续4年实现增长。近期第十九届中国品牌节发布的《TopBrand世界品牌500强》榜单显示,2025年中广核品牌价值突破2000亿元,位列第411位。
记者了解到,中广核结合自身“十五五”战略发展方向,构建了以战略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的“1+N”品牌架构。在集团母品牌“中广核”之下,划分两个层级:第一层是下属企业,采用集团主品牌下的单一品牌架构,充分发挥“中广核”母品牌增值带动作用;第二层是N,即各类产品、服务采用强背书模式,依托“中广核”母品牌,着力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创产品,增强各类产品和服务的提质反哺作用,凝聚品牌发展合力。
“华龙一号”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形成了覆盖型号总体设计、燃料及堆芯设计、设备研发、建造及运维便利性等各个领域的核心技术,先后通过欧洲用户要求认证(EUR)和英国通用设计审查(GDA),获国内国际发明专利800余项,3项中国专利金奖。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宁小平表示,“华龙一号”已成为全球在建在运数量最多的三代核电堆型,是我国核电批量化建设的主力堆型,也是我国核电“走出去”的主力选择。
同是引领型产品,“和睦系统”是中广核自主研发的我国首个自主核级数字化仪控(DCS)平台,相当于核电站的“神经中枢”,成功打破国外垄断,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实现从二代至四代核电堆型全覆盖。中广核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允炜表示,和睦系统已成功应用于33台核电机组,保障安全稳定运行超80堆年,未发生任何安全偏差,累计为我国核电项目节约超百亿元建设成本,并已在少数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取得突破性应用。
“我们将强化科技创新,推动技术、管理与品牌创新联动,围绕战新产业打造具备市场竞争力的科创产品,建立科创、品牌同步研发机制。”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高立刚表示。(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友婷 通讯员 朱丹)
为生歌唱
发表于 3 天前
深夜11点,深圳地铁13号线最后一班列车缓缓驶入车辆段,城市的喧嚣逐渐褪去。当零点来临,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深圳地铁13号线维保项目部亮起灯火——一群“轨道医生”的“夜间诊疗”开始了。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30/2554676_4096x10000.jpeg深圳地铁13号线一期南段于2024年12月28日开通试运营,串联起深圳湾口岸至高新中站等7个核心站点。作为维保主力,项目部承担着变电、接触网、通信、轨道、土建、风水电(含建筑装修)、安防、消防、信号等9大系统的维护保障工作。“道尺、支距尺、扳手、手锤……”作业前,组员余承岷正对照清单认真清点工具。从大型机具到小小的轨距块、调整片,每一件都要经过“进场、作业、出清”三个环节的反复确认——这是团队始终坚守的安全铁律。“轨距偏差-2mm。需调整至标准值0mm,误差控制在±0.5mm范围内。”在进行轨距精调作业时,老师傅王平弯着腰,眼睛紧盯着道尺刻度,向身旁的年轻组员余承岷、李文涛下达指令。在列车停运后的“天窗期”,他们对道岔、钢轨、螺栓等关键部位进行毫米级的精细调整,确保乘客的安全通行。井然有序的工作背后,涌动着技术传承的暖流。拥有三十多年轨道维保经验的王平是团队里的“定海神针”。他亲手培养的余承岷、李文涛等年轻人,如今已能独当一面。在给叉心做“B超”——染料渗透探伤环节,余承岷的操作已行云流水。捕捉染料渗透后蛛丝马迹的裂纹,关乎着千万乘客的安全。“喷涂后要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细微痕迹。”王师傅的目光追随着徒弟沉稳的身影,欣慰地说:“年轻人上手快,现在比我这老师傅还利索。”那份对安全的敬畏、对精度的执着,已如呼吸般融入新一代的血脉。从指尖的精准传递,到心底的匠魂共鸣,师徒们共同书写着“老带新”最动人的篇章。轨道维保是一项“隐匿无形”的工作——乘客越是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就说明维保工作越出色。然而背后的付出,却充满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精细与繁杂。“轨距水平必须丝毫不差!”余承岷和李文涛手持道尺,在昏暗的隧道中逐点测量。每检测一个点位,他们都要俯身仔细读取数据,确保每处轨距测量误差严格控制在≤0.5mm范围内——相当于三张A4纸的厚度。在检查一处道岔时,团队发现曲尖轨顶铁离缝2mm,通过夹插片的方式将其调整为0.5mm。这一微调让重达数十吨的列车过岔时平稳顺滑,乘客甚至感觉不到丝毫晃动。这些以毫米为单位的调整,正是地铁平稳运行的“隐形密码”。深圳地铁13号线一期南段开通以来,维保团队采用“预防性维护”模式,通过定期磨耗测量、染料探伤等手段,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每调整1mm,就能避免次日数万乘客的颠簸。”王平笑着说:“这就是我们的成就感所在。”作业结束时,李文涛打着手电进行“地毯式”排查,确保没有一颗螺丝遗漏,做到“工具物料零遗漏”。凌晨4点,隧道再度恢复寂静,王平收起检测仪,和团队成员们悄然离开。当早高峰的人流涌向站台,列车平稳穿梭,乘客享受舒适出行时,便是对这群夜行者最好的回报。(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窦菲涛 通讯员 毕凡淇)
为生歌唱
发表于 3 天前
8月29日,记者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中国石化驻鄂企业在武汉首次举办高质量发展成果发布会,集中展示“十四五”规划以来在能源安全、产业升级、绿色转型等领域的实践成果。数据显示,“十四五”规划以来,中国石化驻鄂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1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近22%,累计为湖北供应成品油1.6亿吨、天然气440亿立方米,年营业额突破4300亿元,缴纳税费共计1005亿元,相当于为武汉再建3条地铁2号线。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30/2554675_4096x10000.jpeg湖北省是中国石化所属企业最密集、产业链最齐全、发展潜力最大的省份之一。中国石化在湖北拥有江汉油田、中韩石化、荆门石化、湖北石油、销售华中、化销华中、石化机械、江汉石油工程、川气东送天然气销售中心等16家驻鄂企业,涵盖了石油石化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夯实产业根基,持续强化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十四五”规划期间,江汉油田新增探明石油储量3628万吨,原油产量达580万吨,天然气累计产量365亿立方米,中韩石化、荆门石化炼油能力共计提升至1500万吨,稳居华中最大炼化一体化企业地位。与此同时,中韩石化通过调整炼油结构、实施110万吨乙烯脱瓶颈改造等,推动传统产能向高端化跃升。荆门石化高端特种油市场占有率跃居全国第一。在新能源领域,石化机械建成中国石化氢能装备制造基地和湖北省氢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石油依托8座加氢站占据湖北氢能70%的市场份额。激活创新引擎,展现科技硬核担当。“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国石化驻鄂企业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0多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0多项,申请国家专利1300余件,其中发明430多件。江汉石油工程直面页岩气开发世界级难题,建成国内最高等级的高温高压井下工具检测中心和省内唯一一家国际认证的页岩气技术服务中心。石化机械150万立方米高抗硫压缩机填补国内空白,创造压裂固井装备、钻头、桥塞3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自主研制的175兆帕超高压压裂装备突破页岩气开采深度极限,全球单机功率最大的8000马力电动压裂装备能级领先,世界首台万米修井机显著提高特深井作业效率。推进高质量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十大标志性成果。《破岩而出——打造页岩气开发中国样本》面对页岩气开发世界级难题,在涪陵建成我国首个年产能百亿立方米的页岩气田,累计向长江经济带输送超760亿立方米天然气。《转型升级——建成华中最大炼化生产基地》统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炼化企业稳步迈入百万吨级乙烯行列,打造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炼化生产基地,每年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向特而行——聚焦高端产品打造转型标杆》形成了国内品类最齐全、结构最优化的特种油生产体系,助力石化产业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清净守护——助力长江水清岸绿》率先在沿江石化企业开展“清净守护长江”社会责任行动,聚焦珍稀物种保护,成立长江生态共护伙伴公益平台。《枢联华中——构建区域数智化物流储运体系》建设物联数通、云网融合、协同高效的数智化物流储运模式,打造“4+2+N”仓储体系,打通华中能源大动脉。《降碳增绿——跑出“绿色加速度”》加大可再生资源利用,获得生物基绿色营销国际“通行证”,国内首款生物基聚烯烃产品的破冰销售,助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铄金开物——智造大国重器》研制绿色智能钻采装备,聚焦各类油气勘探开发“超级工程”,带动湖北形成石油装备百亿产业集群。《氢装上阵——共绘零碳发展蓝图》从创新研发制氢加氢成套装备,到提供场站建设一体化解决方案,建成氢能装备制造基地,为湖北千亿级氢能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地下珠峰——加快技术迭代向地心进发》攻克20余项世界级深井超深井钻探难题,高效完成百余口8000米以上超深井特深作业,13次刷新亚洲最深井施工纪录。《气蕴荆楚——守护天然气能源线》整合西北、川渝、东南沿海等区域气源,引入输送至荆楚大地,累计向湖北供气突破75亿立方米,破解了湖北“乏气”的能源瓶颈。发布会当天,中国石化16家驻鄂企业共同启动“清净守护长江”社会责任行动第二阶段工作,联合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资源利用降耗行动、绿色转型提速行动、生物多样性守护行动、区域协同共治等“五大行动”,进一步强化水体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积极打造“无废企业”标杆,以绿色技术赋能产业升级,开展珍稀物种保护及公众科普教育,以实际行动助力打造“最美长江岸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创新开展珍稀物种保护,今年4月25日,中国石化湖北石油分公司认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一头编号为F08的雌性长江江豚。该头江豚2022年从位于湖北石首的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来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最新体检数据显示,长江江豚F08号体长达1.4米,体重40余公斤,是人工环境中健康成长的典范,为科研采样和种群基因多样性研究提供重要支持。征名活动开展以来,共收到4000余个极具创意的名字。发布会上,正式揭晓了长江江豚F08号的名字“易呦呦”。该名字由湖北宜昌江豚摄影师杨河先生投稿。在命名仪式现场,杨河讲述了自己的创作思路,“易”字表示中石化易捷销售公益商品热心江豚保护事业,“呦呦”是幼龄江豚的发音,表示欢快地成长。近年来,中国石化湖北石油分公司关停一批沿江油库加能站,为长江江豚逐浪、中华鲟洄游让路。在新的保护阶段,该公司率先在沿江石化企业开展“清净守护长江”社会责任行动,并成立共护公益伙伴平台,通过与科研机构联手,打造“清净守护长江”珍稀物种保护示范项目,并入选生态环境部2025年工商业企业珍稀物种保护典型案例。(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3 天前
8月28日,记者在鞍钢集团氢冶金项目新闻媒体沟通会上获悉,鞍钢集团建设的全球首套绿电绿氢流化床氢冶金中试线实现全流程工艺贯通,已稳定产出金属化率达到95%的绿色近零碳直接还原铁产品,成功实现从实验室研发到中试的跨越。该项目是鞍钢集团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实践,通过“绿电制氢—绿氢还原”短流程彻底重构生产链,替代传统高炉碳还原炼铁,解决碳排放问题,实现“碳冶金”向“氢冶金”转变,为钢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转型升级和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开辟全新路径。
冶金行业是碳排放大户,直接碳排放量高达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战场。近年来,鞍钢集团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于2021年5月和12月先后发布《鞍钢集团碳达峰碳中和宣言》和《鞍钢集团低碳冶金路线图》。
面对传统高炉长流程炼铁依赖焦化、烧结等高碳排放环节的行业现状,2022年,鞍钢集团联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过程工程研究所和上海大学等单位启动了万吨级流化床氢冶金中试线建设。此举不仅是我国绿色低碳冶金技术攻关的重要探索,更是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引领钢铁行业深度脱碳的先行实践。
氢冶金项目于2022年9月正式开工,历经两年攻坚完成建设。2024年5月,鞍钢集团发布绿色低碳主品牌“angreen”和低碳钢工艺路线图,其中“流化床氢气炼铁工艺技术”成为首批授权使用“angreen”的工艺技术。截至本月,流化床氢冶金中试线已实现全流程工艺贯通。
据介绍,氢冶金项目所需绿电来自鞍钢股份鲅鱼圈分公司风电机组,绿氢采用先进碱水电解制氢技术,解决了传统电解水制氢能耗偏高、高活性材料稳定性不足、负荷调变能力弱以及氢气存储、输送和使用安全性等问题,并开发配套工艺及控制技术,实现自动、安全、可靠的连续化生产和供气。该项目依托流化床氢气还原铁新技术,突破传统氢冶金原料适应性差、还原效率低和粘结失流难题,打通“制氢—还原—压块”全流程,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流化床氢冶金新技术成套工艺技术包;联合企业、高校院所开展关键核心装备自研自产,关键设备国产化率100%,摆脱国外技术装备“卡脖子”问题,具有较强的可复制可推广性;采用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实现高效、低成本、大规模绿氢制取,制氢直流电耗、能效等技术水平先进。相较传统高炉工艺,该项目吨铁二氧化碳实现了近零排放。产出的直接还原铁产品杂质含量低,能够满足新能源汽车电机用钢等高端产品需求,为鞍钢集团“绿钢”认证奠定了基础。
鞍钢集团流化床氢冶金新技术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提升了我国在低碳冶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竞争力。与氢基竖炉相比,流化床氢冶金新技术具有还原效率高、原料适应性广、可实现近零碳排放等优势,为世界氢冶金技术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更能发挥鞍钢集团自有矿山的优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下一步,鞍钢集团将继续深化开放合作,联合风光电站,集成近零碳电炉等装备,对接汽车、家电、航空等行业企业,打造“绿电制氢—绿氢冶金—绿钢应用”的绿色钢材供应链,推进50万吨/年流化床炼铁工业化示范项目建设,为我国制造业加快绿色低碳发展贡献鞍钢智慧和力量。(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旭)
为生歌唱
发表于 3 天前
日前,由中铁二局承建的新建重庆至万州高速铁路(以下简称新渝万高铁)万州枢纽项目高粱乡隧道顺利贯通,标志着新渝万高铁万州枢纽项目全线隧道贯通,为全线按期通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30/2554671_4096x10000.jpeg新渝万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包(银)海、京昆通道的组成部分。线路起自重庆东站,途经重庆市南岸区、巴南区、涪陵区、丰都县、忠县至万州区,接入万州北站。正线全长251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万州枢纽项目是新渝万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西渝高铁樊哙至万州线实现贯通,同时通过柑果村线路所实现与成达万高铁互通,并通过成达万高铁引入万州北站郑渝场,实现与郑渝高铁互通。正线全长约14公里,包含7座隧道、12座桥梁及万州北站相关配套工程。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30/2554672_4096x10000.jpeg据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建设指挥部北碚指挥部指挥长介绍,目前,万州枢纽建设各项工程进展顺利,正线桥梁12座已全部合龙,隧道7座已全部贯通,已完成设计工程量的80%。据悉,新渝万高铁项目建成通车后,将促进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主城都市区便捷联系,极大便利沿线人民群众出行,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实施。(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 通讯员 许何波 张林渊)
为生歌唱
发表于 3 天前
8月29日,由中铁十局参建的宁波轨道交通7号线正式开通运营,这条贯穿城市南北的“黄金动脉”,标志着宁波轨道交通线网布局再添重要一环,至此,宁波轨道交通线网总运营里程将达到262公里。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30/2554668_4096x10000.jpeg宁波市轨道交通7号线全线长约39.4公里,均为地下线,设车站25座,始于鄞州云龙,串联邱隘、东部新城、三江口、老外滩、湾头、庄桥、镇海新城,止于镇海俞范。7号线连接鄞州区、江北区和镇海区,进一步加强城市南北之间的交通衔接,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对带动沿线发展意义重大。“今天特意提早半小时出门,就为了体验新车!”在福民公园站准备乘车的市民李女士难掩兴奋,“我在东部新城上班,7号线开通后不用再换乘,通勤时间能节省20分钟,以后早上能多睡一会儿了。”她指着站厅内充满科技感的LED导览屏说:“你看,车辆到站信息实时显示,还有拥挤度提示,真的太贴心了。”据中铁十局现场施工负责人介绍,7号线多个车站采用预制拼装方案,在节省工期的同时降低了能耗,实现“环境友好”。以新天路站为依托,研究装配式站台板的设计与施工方案,经实操检验。预制站台板施工便利,人员、材料、机械投入少,适合有限空间多家队伍交叉作业,让浇筑站台板工期节省约40%,实现节能降耗与绿色建造目标。为推动“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7号线全线新增和优化28处公交站点及接驳设施,有效打通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在宁波大剧院站等地建设风雨连廊,整合地铁、公交、共享单车及网约车停靠功能,构建立体化、无障碍的换乘体系,实现全天候便捷通行。7号线的开通不仅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更通过“地铁+文旅”“地铁+商业”等模式,助力城市产业提质升级。未来,宁波将继续完善轨道交通网络,构建更加绿色、高效、智能的城市交通体系,届时将进一步加强市内外交通衔接,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邹倜然 通讯员 郑森)
为生歌唱
发表于 3 天前
记者从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国铁广州局)和广东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铁投集团)获悉,8月28日,首趟检测列车从新兴南站开往湛江北站,标志着广湛高铁新兴南至湛江北段联调联试工作正式启动,为该线路如期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30/2554762_4096x10000.jpeg广湛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时速350公里沿海铁路客运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线全长401千米,设计行车速度350公里/小时,途经广州、佛山、肇庆、云浮、阳江、茂名、湛江等城市,是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北部湾城市群的重要通道。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30/2554764_4096x10000.jpeg据了解,广湛高铁施工难度较大,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全线桥隧比达到76.8%。其中正线桥梁190座,隧道50座,路基92.654公里,重难点控制性工程有湛江湾海底隧道、向前隧道、佛肇车站、佛山特大桥。广湛高铁开工建设以来,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国铁广州局和广东铁投集团深化合作、同向发力,广州工程建设指挥部和广湛铁路公司组织中铁十局等施工单位参建员工,加强现场控制,推进标准化管理,克服地质条件复杂、特殊结构多、海边气候多变等诸多难题,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建设任务。在联调联试期间,铁路部门采用测试列车和相关检测设备,对高速铁路各系统的功能、性能、状态和系统进行综合检测和调整优化,确保整体系统达到设计标准,满足试运行和开通运营的相关要求。广湛高铁项目建成后,将大幅缩短粤西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距离,极大地提高了通道的输送能力,有效改善粤西地区群众出行条件,对加快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与粤西地区高速铁路通道,加速广东省交通互联互通,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甘皙 通讯员 魏婕 陈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