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昨天 14:10

2025年9月3日企业热点新闻

9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郑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议。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又一重大全球性倡议。全球治理倡议是中国为引领全球治理变革贡献的新理念,是对现行全球治理体制机制的调整改革和创新完善,有利于促进国际社会共享发展机遇、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治理倡议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该倡议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中国始终坚持将自身利益寓于全球利益之中,以切实行动践行多边主义的又一鲜明例证,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全球治理倡议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对现有全球治理体系的有益补充和创新完善。回望历史,全球治理是在国际体系建立和完善的进程中产生的,也应随着国际格局和形势的变化而动态调整。当前,百年变局向纵深演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革命性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未能充分体现,全球治理体系不适应、不匹配的问题空前突出。与此同时,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强权霸凌行径危害深重,严重冲击联合国等多边机制,国际社会面临的问题挑战更趋复杂多元,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立足国际格局变化,着眼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在广泛协商、凝聚共识的基础上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反映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的国际政治现实,是弥补治理赤字的应有之义。全球治理倡议高擎多边主义旗帜,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旨在增强全球治理体系的执行力与有效性,更好应对全球性挑战,服务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利益,更好弥合南北发展鸿沟,更好维护世界各国共同利益。

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主席胸怀人类前途命运,回应国际社会期待,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进影响深远的重大实践举措,书写了多边主义新篇章,开辟了国际关系新境界。全球治理倡议的核心理念阐明了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需要遵循的原则、方法和路径,进一步回应了全球南方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呼声,顺应了完善全球治理、纠正历史不公的紧迫需求,必将凝聚起国际社会更广泛共识,携手推进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开辟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历史启示我们,多边主义、团结合作是解决全球性难题的正确答案。中方将携手各方一道,践行全球治理倡议,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让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果更多更好造福全人类。(和音)

为生歌唱 发表于 昨天 14:12

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9/02/2557216.jpg?r=1756789572844
统筹:陈俊旺主创:王舒娴 欧阳 张文豪设计:李砚青


为生歌唱 发表于 昨天 14:13





抗日战争时期,在硝烟弥漫的鲁南大地上,铁道游击队悄然崛起。他们穿行于铁轨之间,飞车夺枪、破坏铁路、护送要员,以机智与勇敢不断撕开敌人的防线。80秒看懂铁道游击队的智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昨天 14:13

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融媒体中心以短剧形式宣传政策法规,塑造的“橘长”“肥尧尧”形象在抖音平台赢得34.1万粉丝喜爱。河北广播电视台出品的普法短剧《警务室的故事》,以其鲜活的内容在番茄短视频平台受到诸多网民喜爱。

近年来,基层政策宣传中,不少地方巧用短剧这一传播新载体,让政策宣传形式更多样,内容更接地气,效果有了大幅提升。

短剧之所以能成为政策宣传的有效载体,在于其可以通过“具象化表达”降低理解门槛。传统的政策宣传往往依赖文字材料或长篇解说,要求受众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短剧通过人物对话、情节冲突、视觉呈现,将抽象的政策条文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场景,有助于网民深入理解政策内涵。例如通过个体差点上当的惊险故事来宣讲预防电信诈骗,用具体案例诠释法律条文,政策和法条就不再是冰冷的文字、枯燥的数据。

短剧之所以能成为政策宣传的有效载体,还在于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政策宣传能够更便捷地被百姓接收。碧江区融媒体中心以及河北广播电视台的短剧创新实践表明,当宣传内容以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时,“官方声音”也能成为“网红产品”。

当然,用好短剧这一宣传新载体,一方面要避免为追求流量而娱乐化严肃话题,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生硬植入导致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优质政策短剧应当是思想性、艺术性和传播性的统一,既准确传达政策精髓,又符合短剧创作规律。基层工作者要学会用好网言网语传递政声政情,用好短剧这个新载体,更好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邓永新)

为生歌唱 发表于 昨天 14:13

8月26日,在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C塔项目部,钢筋工冉俊爱和妻子赵志琼站在他们共同参建的工程前,既兴奋又羞涩。摄影师按下快门,记录下这份跨越岁月的幸福。(9月1日《工人日报》)

据报道,中建五局在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C塔项目、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二期项目专门为夫妻工友策划婚纱摄影活动。6对工友夫妻换下工装,在“超英志愿者”团队的协助下,留下了一组组幸福影像。据悉,这是中建五局在深圳连续第7年为产业工人举办婚纱摄影活动。7年来,已有160余名工友夫妻在项目工地留下了补拍婚纱照的身影,共计拍摄照片超过1500张。

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可受多种条件的限制,有些职工步入婚姻殿堂时没拍过婚纱照,心里难免有些遗憾。中建五局深圳项目部把“摄影棚”搬进工地,帮他们补拍婚纱照,事情虽小,却很温暖人心。

首先,工地婚纱照承载着比普通婚纱照更厚重的意义。如火如荼的建筑工地,展现着劳动者的昂扬斗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把婚纱照拍摄地选在工地,不仅是对奋斗者的深情致敬,也见证了他们的爱情,别具特色的工地婚纱照,更具别样的纪念意义。其次,工地上的婚纱照,既弥补了职工结婚时没拍婚纱照的遗憾,又充满仪式感,更增添了爱与甜蜜,让工友夫妻们重温人生的重要时刻,感受到生活的无限美好。此外,请专业摄影师补拍婚纱照价格很贵,不少职工舍不得花这个钱。公司免费为职工拍照,既实现了他们的愿望,也彰显了关爱之情,让职工们在工地上感受到“家”的温暖。

建筑工地上的婚纱照,让这个洒满汗水的工地因爱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透过一张张笑意盈盈的婚纱照,不仅定格了浪漫而真实的幸福瞬间,也展现了共赴美好生活的幸福喜悦,无疑更加弥足珍贵,成为职工们值得用一生回味的美好记忆。(刘予涵)

为生歌唱 发表于 昨天 14:13

8月21日早上8时,身着运动装的上门教练员陈龙背着装满器材的背包准时抵达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江山帝景小区。黄女士带着12岁男孩舟舟已在一处空地等候。陈龙迅速从背包中取出敏捷梯、标志桶等器材,熟练地摆放好,一场家门口的体育培训课就此开始。(8月27日《湖南工人报》)

据报道,近来,一种被形象比喻为“体育外卖”的上门服务在湖南省长沙市不少小区里走红。该项服务主要面向青少年,提供体适能培训、中考体育提分等专业指导。用户通过手机下单,专业教练便会携带器材,按约定时间地点,提供个性化体育训练。

传统的体育训练大多局限于学校操场或专业体育场馆等,而“体育外卖”的走红,打破了这种时空限制。无论是小区楼下的空地,还是家中宽敞的客厅,都能瞬间变身专业的体育课堂。对于那些因工作繁忙、无暇接送孩子去传统体育培训机构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件好事。它可以节省家长的时间与精力,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专业的体育指导,助力孩子增强体质、锤炼意志。

笔者以为,“体育外卖”走红还有其他好处。例如,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将专业教练和器材直接送达家庭或指定场所,有效缓解了青少年运动训练的时间成本问题;推动灵活就业发展,为体育教练、大学生等群体开辟新的就业渠道;促进健康生活理念普及,不仅对青少年体育培训有益,也为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我们期待“体育外卖”不仅要走红,还要长红,进一步丰富体育服务的供给形式,促进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让更多人从中受益,让体育锻炼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周家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昨天 14:14

历史不仅是事实层面的存在,更是一种意义层面的存在。汲取历史力量、弘扬伟大精神,是每一个后来者都必须肩负好的职责。

80年前,中国人民付出难以估量的伤亡和损失,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从“近现代灾难史的谷底”升华出的民族精神之光,正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面对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中国人民非但没有屈服,而是果断筑起抗御外侮的不朽长城。无论是松花江边义勇军的浴血奋战,还是青纱帐里游击队的英勇突击,无论是边陲丛林里中国将士的拼死抵抗,还是各地百姓和海外华侨的无私支援,中华儿女义无反顾担当起国家和民族大义。今天我们回顾抗战艰辛历程、纪念抗战伟大胜利,就是要从抗战中汲取并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抗战精神,凝聚起众志成城、团结奋斗、矢志复兴的强大力量。

精神的力量,是自信的力量。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同心同德一戎衣……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中华民族的壮举。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屈辱,一扫“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的阴霾,彰显出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伟大力量。鉴往事,知来者。今天,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民族复兴近在咫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决心和能力守护好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权益。

“回头看”过往,有利于更好“向前看”。精神的种子里,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基因,更标定我们“走向何方”的血脉。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一刻都不能懈怠,一毫都不能颓靡。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激发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转化为兴家护国、矢志复兴的实际行动,我们就能不断打开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局面、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从抗战伟大胜利中汲取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让我们用今天的奋斗,致敬过往的英烈,开辟更加灿烂的明天!(鲁阳)

为生歌唱 发表于 昨天 14:14

据《光明日报》报道,“那个在篮球场上跪地救人的身影,让我们看见了11分钟的专业急救,也看见了一个少年把知识化作本能的善良。他让我们明白了,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别人身边的‘急救侠’。”日前,在2025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仪式上,主办方给了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实验中学学生盛徐荦这样的颁奖词。盛徐荦因去年7月的一次成功急救而出名,其堪称教科书式的心肺复苏视频在全网传播开来,国内外1000多家媒体相继转载报道。

无独有偶,前不久在辽宁沈阳一家餐厅内,邻桌小学生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化解食道梗阻危机的新闻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热议,再次印证了急救技能普及在青少年当中所产生的连锁效应。这些看似偶然的个案背后,是急救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书本化为行动的必然趋势。当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能在危急时刻成为“第一响应者”,敢于喊出“妈妈,我能救他(她)”时,折射出的正是我国健康教育体系从理论灌输到实践赋能的深刻转变。

在盛徐荦的急救过程中,急救动作之所以能达到专业水准,与其所在学校将生命教育纳入必修课密不可分。鄞州实验中学已开设AED使用、创伤包扎等实用课程,通过“急救种子”计划培养50名学生骨干,形成可复制的传播模式。接受系统培训的学生在施救成功后,又以形象大使身份推动急救知识进社区,将个人技能转化为群体能力,这种急救教育良性循环模式尤为珍贵。正如校方启动的生命教育升级计划所示,当教育者与受教者实现角色互换,急救技能的传播便获得了持续的生命力。

当急救技能像基础学科知识般成为青少年必备素养,当“会救”能力超越“被救”的被动状态,生命教育便实现了质的飞跃。这正是急救教育试点的深层价值:让生命在懂得守护中更显珍贵,让成长在掌握技能中更具底气。

校园急救教育的突破,是全民健康素养提升的缩影。近年来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政策层面持续推动健康知识普及。社区开设的亲子急救课堂、地铁站点配备的AED设备、短视频平台涌现的科普达人,共同构建起立体化传播网络。

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每年54.4万例心源性猝死,现场急救成功率不足1%,提升全民急救技能仍面临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城乡急救资源分布不均,农村地区AED配置率不足城市的三分之一。培训体系标准化不足,部分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操倾向。认知仍然存在误区,不少民众认为“急救是医生的事”。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懂急救则全民急救能力可期。期待更多青少年能像盛徐荦那样,用行动证明健康素养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危急时刻伸出的双手,既能做急救技能的受益者,也能当健康理念的传播者。00后“急救侠”们值得所有年龄段人群学习,校园急救教育的成效经验更值得向社会推广,只有急救教育突破校园围墙,融入到日常生活场景当中,方能尽早实现人人敢救、会救的社会氛围,为生命与健康安全增加一分坚固保障。(唐传艳)

为生歌唱 发表于 昨天 14:14

AI谣言有得治了——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发布,9月1日起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都要“亮明身份”。

这是治理模式的一次升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AI生成内容已广泛应用于新闻、文学、艺术、娱乐等多个领域。其高效、低成本和强大的生成能力,极大提升了信息生产的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AI谣言、AI侵权肆虐。这些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伤害了创新精神,也扰乱了内容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更对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广大受众的认知判断造成干扰。

“标识办法”的出台,正是为了从源头上治理这一乱象。“标识办法”是强制性的国家标准,未按要求进行标识的,将被视为违规行为。“标识办法”还规定,平台在服务提供者的内容上架或上线时要进行审核,对未标识或疑似生成内容要添加风险提示。从作者和平台两个方面双管齐下,无疑扼住了虚假信息来源和传播的咽喉,从而有效地阻断了虚假信息的扩散。

“标识办法”的推行对平台监管能力建设、监管手段的多样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肯定的是,造假者不会轻易就范,一定会想出各种办法规避监管。比如,该标的不标;部分内容生产者可能采用“人机混合”的方式生成内容,以图绕过监管。另一方面,还存在真实的内容被误判为AI合成的风险。面对这些新挑战,平台需不断提升技术识别能力,完善审核机制。

互联网社会是建立在信息交换与信任机制之上的,数据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当合成信息与真实信息的边界日益模糊,用户陷入真伪难辨的信息迷雾,带来的不仅是困惑与不安,更可能是对整个网络信任体系的侵蚀。一旦诚信机制崩塌,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商业活动乃至社会交往都将受到严重冲击。这一制度设计,不仅是对造假行为的法律约束,更是对真实创作的价值肯定,将对平台的内容展示、运营和利益分配模式产生深远影响。(高路)

为生歌唱 发表于 昨天 14:14

今年以来,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上海市将80家传统菜市场升级改造成“斜杠”菜场。

传统菜场的场景是潮湿的地面、混杂的气味、讨价还价的喧嚣……“斜杠”菜场打破传统边界,构建多元业态,既提供代炒菜、理发、托育、健身等多样化服务,又引入了知名餐饮品牌等丰富选择。

从传统菜场向“斜杠”菜场升级蜕变,是社会发展和理念转变带来的必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菜场不应只是单纯的“买菜之地”,而是要从“满足基本需求”向“服务高品质生活”跨越,成为融合多元服务的社区生活枢纽和“一刻钟便民圈”的重要载体。

菜场姓“菜”的本质不能丢。上海市坚守“民生为本”初心,一方面通过政策补贴、企业让利,稳定平价菜供应、丰富菜品品种;另一方面通过优化摊位布局、改善卫生环境、引入智慧管理,让传统菜场的便利与现代消费的舒适相得益彰,实现了市民与商户的“双赢”。

菜场姓“菜”,形式和内涵需与时俱进。菜场拓展功能,不能进行简单的业态叠加,而是要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打造“菜场+”多元生态。比如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引入便民理发、健康体检、老年食堂等服务,让菜场成为“银发友好”空间;针对年轻群体聚集区域,贴合其消费习惯,嵌入咖啡轻食、文创手作、亲子互动等业态,让菜场成为社交打卡新选择。

菜场不仅是消费场所,更是承载社区记忆与邻里情感的空间。应注重“场景营造”,唤醒菜场的“烟火气”,锁住传统摊位的“人情味”。比如鼓励摊主与居民建立互动,定期举办邻居故事会、美食节、农产品科普活动等,助力增进邻里感情。

从“卖菜”到“卖服务”,从“单一功能”到“多元生态”,上海市“斜杠”菜场的创新实践告诉我们,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既要谋求现代化,也要守住“烟火气”;让传统业态在时代浪潮中绽放新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守正创新。(钱立功)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2025年9月3日企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