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 小时前

关注季节交替 守护血压健康

泰山晚报

  泰安市中心医院心内科 周发展

  季节交替之时,“早上凉、中午热、晚上又冷”的节奏让血管比天气更“善变”。统计表明,九月因血压波动就诊的中老年人比盛夏增加三成。牢记以下几项,可平稳“跨季”。

  早晚加衣,护住“两处”

  保暖防寒别忽视,清晨与夜间温度骤降,颈动脉和脚踝两处最易受凉,引发血管痉挛收缩导致血压骤升,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不要盲目相信“春捂秋冻”,出门外出时加薄围巾以防头颈部受凉;穿棉袜,避免光足穿凉鞋和冷风直吹。若昼夜温差>8℃,随身带轻便外套,午间再脱。

  血压“双记录”

  监测血压要频繁,早晚固定时间各测1次(晨起空腹、服药前;睡前),连测7天,记录数值变化,取平均值带给医生。若血压较前一周上升≥20/10毫米汞柱,或出现晨峰>140/90毫米汞柱,及时复诊调药。

  饮食清淡润燥

  秋季干燥,适当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银耳、百合,避免因秋燥引发便秘,用力排便血压会急剧升高。低脂低盐是关键,传统“贴秋膘”的饮食方式多油腻,对血压控制不利;继续低盐饮食,每日食盐摄入量<5克,警惕酱油、咸菜、加工食品等“隐形盐”;多吃富含钾的蔬果,如芹菜、菠菜、蘑菇、土豆、香蕉,有助于排钠降压。

  补水加盐“少量多次”

  补水方式要科学,秋季干燥易缺水,每日少量多次饮水1500至2000毫升,可在温开水中加一小撮盐(约0.5克)与柠檬汁,既防低钠又缓解便秘。避免一次快速饮水500毫升,以免回心血量骤增增加心脏和血管负担。

  运动“日出后、日落前”

  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开清晨6时前低温,选择9时或17时后散步或快走30分钟左右。若遇阴雨大风天气,则改在室内原地踏步或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活动,谨防跌倒,同时避免剧烈运动引发血压波动。

  规律睡眠,情绪稳定

  作息规律不熬夜,昼短夜长易早醒,可提前30分钟上床,卧室温度22至25℃、湿度50%至60%。午睡别超过20分钟,睡眠时间保证在7至8个小时,避免熬夜,睡前不看手机,不喝咖啡,防止神经兴奋影响血压。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悲秋”,情绪激动、焦虑抑郁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宜多晒太阳,阳光有助于改善情绪,多参与社交活动,培养兴趣,养花种草,保持心态平和乐观。

  疫苗与药物

  流感疫苗九月开打,如果血压控制稳定即可接种;打后48小时内若血压<160/100毫米汞柱且无症状,无需停药。长期服ACEI/ARB者,接种当天多喝100毫升水,减少迷走反应。严格按医嘱服药,用药依从不擅自改,不可因血压暂时稳定而减药、停药,如需调整用药,必须咨询专科医生。

  识别“假感冒”

  秋燥咽炎常见,但持续咽痛伴耳后放射、出冷汗、血压升高,可能是心肌缺血。含服硝酸甘油5分钟不缓解,立即拨打120到医院急诊就诊。

  季节交替,勤测血压、及时添衣、低脂限盐、适度运动,就能把季节转换的“血压过山车”变成平稳前行的“健康列车”。通过细致的自我管理,您完全可以安然享受天高气爽的金秋时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注季节交替 守护血压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