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赏析68】迟子建:家常豆腐:
来源:李丽写作自然【文本摘选】:
那时吃豆腐的人多,常常要排队,豆腐房里满是雾气。有时能换着,有时赶到我这恰好就没了。卖豆腐的人称过黄豆后就将秤盘一掀,黄豆咕噜噜进了一口缸里。一斤豆腐才一毛钱,每块豆腐是二两。一般的情景下我都端着五块豆腐回来。我在地上走,豆腐则在盆子里走;我走出了汗,而它走出了一汪淡黄的水。它在盆里显得颤颤巍巍的,但那不是老态龙钟的表现,而是充满生机的跃动。
豆腐进了灶房不是调了汤,就是被炒成糊状,名为“鸡刨豆腐”,再不就是将葱花撒到豆腐上,佐以盐或香油,吃它个爽爽快快的一清二白。土豆、白菜、萝卜和豆腐把我养育成人。由于常吃豆腐,就有腻的感觉。所以上师专以后逢到食堂做豆腐,我就拿着饭盒犯愁。
如今豆腐又走俏起来了,价廉物美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些医学专家对它的营养的充分肯定。于是各大副食品商场里总有十几种的豆腐制品。豆腐干、豆腐泡、素什锦、豆腐鱼、豆腐鸡等等,品种繁多,不一而足。拿平凡的豆腐做了大文章。豆腐已经不仅仅是豆腐,它被包装成鸡、鱼、鸭等等的形状。这品种和尚吃起来当然最妙,既未违背清规戒律,又在意念之中对凡俗的“荤腥”有了一丝幻想。
【鉴赏】:
这段文字看似平实,絮絮叨叨地讲述着关于豆腐的琐碎记忆,但在迟子建从容而温润的笔触下,豆腐早已超越了其本身,成为承载个人成长、时代变迁与生活哲学的独特意象。其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官叙事:充满烟火气的生命感
迟子建是一位极善于调动感官的作家。在这段文字中,她构建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豆腐世界:
· 视觉与氛围: “豆腐房里满是雾气”,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冬日清晨温暖、忙碌又略带朦胧的生活场景。“我在地上走,豆腐则在盆子里走;我走出了汗,而它走出了一汪淡黄的水。” 人与物的平行描写,充满了动感和画面感,将一次普通的买豆腐经历写得诗意盎然。
· 触觉与质感: “颤颤巍巍的,但那不是老态龙钟的表现,而是充满生机的跃动。”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她以拟人化的手法,精准地捕捉到鲜豆腐的物理特性,并赋予其一种内在的、饱满的生命力。这不再是静止的食物,而是一个活泼的、正在呼吸的生命体。
二、今昔对比:豆腐承载的时代变迁与个人记忆
文章通过豆腐,巧妙地串联起过去与现在,个人与集体。
· 过去的记忆(匮乏中的温情):
· 稀缺性: “常常要排队”、“有时赶到我这恰好就没了”,写出了物质相对匮乏时期,豆腐的珍贵。
· 仪式感: “卖豆腐的人称过黄豆后就将秤盘一掀,黄豆咕噜噜进了一口缸里。” 这个细节充满了动作和声音,再现了以物易物的传统交易方式,质朴而生动。
· 家常味道: 对豆腐吃法的描写——“鸡刨豆腐”、小葱拌豆腐——“吃它个爽爽快快的一清二白”,不仅勾起了读者的味觉记忆,更用“一清二白”一词,赋予了豆腐高洁、朴素的品格,这正是那个时代生活与人格的写照。
· 现在的观察(丰盛中的异化):
· 走俏与包装: 豆腐因“价廉物美”和“营养”被重新推崇,但同时也被工业化、商品化。“豆腐干、豆腐泡、素什锦、豆腐鱼、豆腐鸡”,豆腐“被包装成鸡、鱼、鸭等等的形状”。
· 深刻的讽喻: 作者对此现象的评价尤为精彩。她联想到和尚吃素,“既未违背清规戒律,又在意念之中对凡俗的‘荤腥’有了一丝幻想,两全其美。” 这轻轻一笔,充满了幽默与智慧,揭示了现代人一种普遍的心理:在形式上追求纯粹,在精神上却渴望替代性的满足。豆腐不再是它自己,它成了其他欲望的替身。这与过去“一清二白”的爽快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深层意蕴:平凡之物中的生活哲学
1. 生命的礼赞: 作者对那块“颤颤巍巍”的豆腐的赞美,本质上是对生命本身最朴素、最坚韧状态的礼赞。它柔弱却充满生机,平凡却不可或缺。
2. 对“本真”的呼唤: 文章隐含着一层对“失真”的淡淡忧虑。当豆腐被做成各种仿荤形状时,它失去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这种变化,某种程度上也是现代生活脱离自然与本真的一种隐喻。作者怀念的,是那块不需要伪装、爽快坦荡的豆腐。
3. 个人与时代的交织: “土豆、白菜、萝卜和豆腐把我养育成人。” 豆腐是作者成长的见证,也是那一代人共同的味觉记忆。从“吃腻了”到“拿着饭盒犯愁”,再到如今看它“走俏”,个人的味觉变化背后,是整个社会从温饱到小康,再到追求健康与多元化的历史进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