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没能力”不甘当平庸
创新“ 没能力”不甘当平庸饶早耕
“作为一名班组成员,有能力搞创新固然是好事情。反之,也不能破罐破摔,得过且过,同心协力建设班组,干好本职工作同样责无旁贷……”3月12日,在重庆能源集团松藻公司运销部机修车间,笔者将“没能力创新,你如何自处?会放弃吗?”的问题直接抛给制动机班班长任小铁。
今年42岁的任小铁是车间唯一一名技师,自2000年机修车间成立以来,就担当制动机班班长。从蒸汽火车到内燃机车,12年间,他带领班组取得许多大大小小的荣誉。日常工作,班组不仅要修理、维护机车制动机,还要负责煤仓煤斗,家属区、企业的用气、用水管的抢修维护等繁琐事务。
“机车制动机结构非常精细,布置合理,现已达到无可挑剔的程度,是许多专业人士经过长年累月,反复推敲验证出的结晶,要想有创新,很难。”任小铁告诉笔者,制动机作为列车停车装置一部分,性能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列车安全。如果想对制动机进行技术革新,必须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案层层上报,由铁道部机务局组织专人验证其可行性,任何个人或单位不得私自更改。每一项技术创新,都需要反复试验不断完善才会有成功的可能,在此严格的规定条件下,创新只能是一纸空谈。
“看,制动机在制动保压后发生缓解,乘务员最近报‘活儿’频繁。”任小铁指了指制动机试验工作台上忙碌着检查的喻光亮,“我们都清楚制动机压力空气通道不会有任何问题,故障肯定出自某个‘O’型圈密封不严,或模板破裂漏泄等原因,找到后更换就好了。”面对创新“没能力”,任小铁颇有一丝无奈。
“工作中鲜有创新,作为车间唯一一名技师,是否会影响你的地位和威信。”笔者没有顾及任小铁的无奈。
“没有创新,班组工作我们同样干得有声有色。”任小铁说,制动机虽然不具备创新条件,但可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遏制故障发生。班组一直要求检修人员日常必须做到精检细修,制定合理的修程定期更换磨损部件,细致分析故障发生的原因、现象。并将出现过的每一个故障备案,积极与乘务员加强沟通交流,避免人为操作原因导致故障发生。还可通过合理化建议、QC等小革新,提出修理制动机故障的方式方法,以此缩短故障检修时间,减少故障发生率,弥补创新的不足。
笔者感言:创新对于任何一个普通班组来说,不仅仅是口头上一味强调,就能付之于行动。在受到某些条件限制而不能创新或无法创新的工作中,作为一名班组成员,只要立足本职岗位,因地适宜开动脑筋,通过合理化建议、QC等小改小革,另辟蹊径,不断改进作业中的每个细微步骤、环节,同样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益。在工作中想创新“没能力”,却不甘当平庸的态度,就值得我们更多深思和学习。 欢迎各位老师点评 “没有创新,班组工作我们同样干得有声有色"这句话貌似有点不合适吧,呵呵 点评:观点不够稳妥。
文章对“创新”定位过于狭隘。文章说“机车制动机结构非常精细---不得私自更改---在此严格的规定条件下,创新只能是一纸空谈”——许多机械设备都不允许擅自改变设计结构。但这并不等于就没有创新的舞台,包起帆的创新就不是改变了起重机,而是起重机钢丝绳下挂着的抓斗。白国周也没有改变采煤设备,而是创新了采煤过程的安全管理。班组创新内容广泛,可以是使用、维护、保养方面的创新,也可以是管理创新,甚至作息排班方面的创新,只要提高了效率,减轻的劳动力就是创新。文章说“笔者感言:创新对于任何一个普通班组来说,不仅仅是口头上一味强调,就能付之于行动。在受到某些条件限制而不能创新或无法创新的工作中--”——文章把不能实现创新的原因归结为使用的设备限制了创新,这个观点不妥,我们倡导创新是要人人参与,创新是无处不在!
供参考! 谢谢王老师指教,我所知道的,创新需要反复试验、推敲,才会有成功的可能。文中机务局是不允许企事业单位私自更改制动机,只能将技术资料层层上报,由专人验证可行性,一名普通员工在哪里采取合理数据?通过合理化建议、QC等小革新,提出修理制动机故障的方式方法,以此缩短故障检修时间,减少故障发生率,这就是他们的创新。感谢王老师点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