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禁令”属文明之举但不可操之过急
5月16日,苏州某论坛上一篇名为《在公司一不小心嘴里蹦出几个苏州话,饭碗就没了》的帖子, 称一家公司向员工发布通知:禁止员工在上班时间说方言,违反者公司将予以通报批评或者是解除劳动合同。(5月17日《扬子晚报》)。一贴激起千层浪,引起网友们的广泛关注,观点也迥异不同。有人认为方言是人们的一项权利,不能剥夺人们说方言的权利。有人认为规范职场语言是企业的一项制度,不违法。还有人说“方言禁令”损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众说纷纭,而且都不无道理。其实,“方言禁令”只是限制了还不会说普通话的人,更加规范和体现一家企业的文明进步程度,实属进步之举,只不过是有些操之过急,引来争议也就无可厚非了。
人类生存繁衍数万年,孕育出各具特色、形象趣味的各种语言和方言。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方言不仅代表着一种地域特色,更是人们在长期积累和沉淀中创造出的一种自然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和地区的文明气息和历史韵味。而今,“方言禁令”似乎要冲击这种自然文化,其实不然,普通话同样是一种文化,一种在进步和创新中产生的新文化,普通话的出现是文明进步的一种体现,推广普通话也是进步之举,“方言禁令”更显时代步伐,可圈可点。不过,要结合实际,不能操之过急。
方言容易拉近心灵沟通的距离,是国人思想里的一种亲切的语言交流语种。每一个人都是喜欢的,比如相声、小品里具有特色的天津话、四川话哪个不喜欢,也正是因为方言的别具韵味才引得人们捧腹大笑,赵本山把东北二人转传播到了全国,东北味的方言全国掀起了热潮,也说明方言是人们认可的一种语种。但是,我国方言众多,社会在日益进步的同时也将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人们聚在了同一个城市或者一家企业,如果一家企业,各自说各自的方言不仅交流上会有问题,工作中因为听不懂可能也会出现差错,影响工作效率。推广和应用普通话就可以解决方言带来的一些沟通障碍,是一种通用的语言文化,是一种进步,“方言禁令”也就是一种进步之举。制度规范员工语言行为养成,做法值得提倡,不过要结合实际,不能操之过急。
企业完全可以在招收员工时把会说普通话作为一项录取的条件,这样首先解决了企业新生力量都是会说普通话。如果在职员工中说方言的多,企业就不能直接下“方言禁令”,可以办普通话培训班,宣传推广普通话是企业治企一项措施,引导和规范职工语言,形成强大的舆论导向,逐步形成人人必须讲普通话的氛围,久而久之,普通话推广也就自然形成。如果,普通话员工都掌握了,但是还是在单位里用方言,出台“方言禁令”是很适宜的,体现了决策者文明治企的决心,是一种进步,有什么值得争议呢? (刘雅铖) “方言禁令”属文明之举但不可操之过急 说普通话和讲方言不矛盾,完全可以共存 欣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