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第20楼方向于2008-07-19 23:32发表的:
“丁于兵体”是实践证明出来行之有效的,就是不知道对我们是否适合??
谢谢向老师的关注!我认为学习是不有错的!
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引用第23楼张耀杨于2008-07-20 00:08发表的:
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谢谢耀扬的关注!赞同耀扬的观点!
学习谷老师的好稿子。第三个小标题可以再提练一下哈。
引用第20楼方向于2008-07-19 23:32发表的:
“丁于兵体”是实践证明出来行之有效的,就是不知道对我们是否适合??
支持学习了!
引用第25楼汪东亚于2008-07-20 07:47发表的:
学习谷老师的好稿子。第三个小标题可以再提练一下哈。
谢谢汪老师的精心指正!我再考虑一下!
引用第26楼沩水云飞于2008-07-20 09:59发表的:
谢谢老师关注!我认为学习不是抄袭,取长补短而已!
引用第27楼jiangwei于2008-07-20 10:07发表的:
支持学习了!
谢谢老师关注!提点建议吧!
文生老师:
花了近十分钟,认真仔细阅读了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非常贴切《企业细胞今昔》的主题,并且您从安全生产、节能减排、业务技能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阐述,引用的新闻当事人的口述说服力很强,今昔的对比鲜明,尤其可贵的是从“昔”到“今”的变化您处理的很自然、很舒缓,所以显得文章的层次也清晰。再就是文章的语言很精练,一点也不罗嗦,这也是您深入采访的结果。
当然,读完此文后,我还有二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是在这篇框架结构的文章中,您应该巧妙地、用一段语言“讲述”一个新闻故事,可以为文章增色,可读性更强。我经常看到一些大记者在写综合报道的时候,都喜欢使用这个小窍门。其实您在第三段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个小故事的雏形,可惜文生老师您“惜墨”,没有把孙爱民“故事化”;
二是在文章的结尾,您很仓促,草草就收兵了。您的这种结尾不是说不行,有的时候也显得很干净利落。但我认为,结尾要根据文章的特点来设计,您的这篇文章需要“豹尾”的力量来升华,哪怕只一句话。
文生老师,全是一家之言,说得不对莫见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