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0120 发表于 2013-2-27 19:10:12

β-内酰胺酶:它会"掩护"牛奶中的抗生素

25日下午,网友“生煎”在东方热线论坛发了一篇帖子,说宁波抽检六品牌鲜奶,合格率仅为68.66%。帖子附带的《2012年宁波奶制品抽检不合格清单》显示,光明、涌优、宁波、新希望双峰等品牌都有标本检出大肠菌群超标或β-内酰胺酶。值得注意的是,β-内酰胺酶被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是不能在牛奶中添加的。它能分解牛奶中残留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抗生素打掩护。而抗生素滥用可能造成人体产生药物耐药性等不良后果。

“β-内酰胺酶被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是不能在牛奶中添加的。“浙江省饲料监察所副所长朱聪英说。

那么在鲜奶中的β-内酰胺酶是怎么产生的?

朱聪英解释, β-内酰胺酶 可能存在2种来源,一是违法添加,目的是使含抗生素残留的牛奶检测不出抗生素;二是内源性产生,牛奶在放置过程,在某些微生物的作用下有可能会内源性产生β-内酰胺酶。

至于内源性产生β-内酰胺酶的可能性有多大,朱聪英表示这就比较复杂了,跟放置时间、存放温度等都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抽检生鲜乳的时候,这个指标要求现场检测,或者迅速冷藏后回实验室检测”,“一个样品抽来后马上检测可能没有问题,但如果是放置一段时间后再去检测,就有可能会检出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呢?

记者从公开的资料中了解到,β-内酰胺酶本身对人体并无危害。但它添加到牛奶中的主要目的是分解牛奶中残留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造成“假无抗奶”现象,提高乳制品的销售价格和原料乳的可发酵性。而抗生素滥用也会造成人体产生药物耐药性等多种不良后果。因此,需要对其禁用。

鄞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一位专家表示,β—内酰胺酶通常会让细菌感染的情况更加棘手:“打个比方,一般的急性肠胃炎,吃点药或挂点滴,很快就好了。如果β—内酰胺酶阳性的话,医生就不能给病人开普通的消炎药,比如头孢就不行。” 本报记者 吴朝香 陈翔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β-内酰胺酶:它会"掩护"牛奶中的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