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123 发表于 2013-2-27 21:49:48

重大科技专项进展如何

代表委员畅谈贯彻十八大精神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实习生 倪思洁 记者 吴昊
中国人实现“太空梦”的脚步越来越快。
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携手遨游苍穹。中国的载人航天,再次迈出关键一步。
而此次“牵手”,正是得益于“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难题的攻克。
成绩远不止此。在16个覆盖电子信息、能源环保、生物医药、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等诸多重要领域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推动下,中国屡屡突破核心关键技术。重大专项,已成为中国科技发展名副其实的“助推器”。
      

王康123 发表于 2013-2-27 21:50:08

      突破核心技术 推进产业发展
一个个国际垄断被打破!
一项项关键技术被攻克!
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已有2112个重大专项课题验收结题。
81个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基因成功用于育种,推倒了跨国公司的专利壁垒,化“被动”为“主动”。
“目前,我国抗虫棉有95%都是自己培育的!”在中国农科院的实验室里,全国政协委员、转基因重大专项负责人万建民对转基因专项的最新进展如数家珍:“抗虫棉已经广泛用于生产,每年有五六千万亩。自2008年专项实施以来,抗虫棉种子销售累计经济效益超过310亿元。”
2012年,得益于转基因专项,第二代转基因棉花研制成功,纤维品质得到显著改良。高端优质棉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有望得到彻底扭转,中国的转基因技术也稳步走向国际前列。
同时,16个重大专项正在创造着数个“第一”。
国内第一款大容量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芯片研制成功,中国企业拥有了与国际先进工艺水平同步的存储器芯片封装测试技术;
全球第一座商业运行的20万千瓦高温堆示范电站正在建设,我国高温气冷堆球形燃料元件制造将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
人类即将第一次在月球上观测天文,“嫦娥三号”将在今年年底携带着装有天文望远镜的着陆器“奔月”;
……
“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党和国家的殷切希望。而近年来科技重大专项的快速推进,将有助于进一步缝合经济科技“两张皮”。
2012年,一系列不断更新的数据,彰显着产业化进展次第开花结果。
3G移动通信TD-SCDMA用户数从5121万户发展到7500多万户,形成了以国内企业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4G移动通信TD-LTE规模技术试验扩展到15个城市;
全自动快速冲压生产线以总承包方式赢得了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订单,国内外累计销售35条线;
AP1000核电机组关键设备攻关取得突破,国产设备订货已达86亿元;
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船“海洋石油981”、深水铺管船已在南海投入使用,我国深海油气工业生产能力实现了从500米到3000米的跨越式发展;
……
而从重大专项实施至今,专项成果应用直接带动的新增产值不断攀升,已达1.1万亿元。

王康123 发表于 2013-2-27 21:50:29

      惠及国计民生 带动体系建设
曼哈顿工程、阿波罗登月工程、国家纳米计划、网络与信息技术研发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一项项重大科学计划,曾助力美国走上世界科技的塔尖。
无独有偶。欧洲、日本、韩国也纷纷围绕各自的目标,组织实施了重大专项计划。
而中国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也创造过奇迹。标志性的“两弹一星”科技攻关,曾让脚步未稳的新中国真正站立起来,不必看别人脸色行事。
当今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兴起。重回制造业,已是世界各国用经济衰退的代价换回的共识。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中,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只有整合资源,加大战略性科技投入,突破关键技术,才能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在这方面,党和政府早已未雨绸缪。
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决定在2006~2020年实施16项关系国计民生、极其紧迫的科技重大专项:“核高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大型飞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和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
党的十八大报告则再次明确强调: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
每个专项,都将投资数百亿元。或着眼民生,或紧盯国计,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手笔,促使一场“科技翻身仗”正在打响。
2011年,新药创制专项研制出靶向抗癌新药“盐酸埃克替尼”。与国外同功用的抗癌药物相比,该新药疗效好、价格低,让13000多名晚期肺癌患者看到了生的希望。
水污染治理专项中,系统集成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等技术,使辽河流域提前一年消除干流COD劣V类水质,生态功能恢复有了可能。
除了成果,科技重大专项还广具示范作用。“它的意义在于"带动",特别是对科研本身的带动。”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包为民告诉记者。
16米、35米、64米。
在包为民眼中,这些递进的数字,反映的是探月工程专项带动的深空测控网口径天线的逐渐拓宽。目前,黑龙江佳木斯地区已经建成口径天线64米的大型深空测控站,将为“嫦娥三号”与月球的“亲密接触”提供有力保障。
对于重大专项在学科发展方面的影响,全国人大代表陈十一有着切身体会。
作为“民用飞机气动力预测新方法和优化设计”课题的首席专家,陈十一参与了“大型飞机”专项的实施,“我们在流体力学学科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为专项的研究进展提供了支撑,专项研究同时又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带动流体学科的发展”。
不仅如此,重大专项还“拉起”和锻炼了一支队伍。10余万创新创业人才,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这一平台上贡献着自己的才智。
截至2012年,以科技重大专项为载体,“千人计划”已累计引进172人,确定了重大专项相关领域首批创新团队8个和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0位,并落实了我国首批工程博士242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大科技专项进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