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及国计民生 带动体系建设
曼哈顿工程、阿波罗登月工程、国家纳米计划、网络与信息技术研发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一项项重大科学计划,曾助力美国走上世界科技的塔尖。
无独有偶。欧洲、日本、韩国也纷纷围绕各自的目标,组织实施了重大专项计划。
而中国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也创造过奇迹。标志性的“两弹一星”科技攻关,曾让脚步未稳的新中国真正站立起来,不必看别人脸色行事。
当今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兴起。重回制造业,已是世界各国用经济衰退的代价换回的共识。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中,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只有整合资源,加大战略性科技投入,突破关键技术,才能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在这方面,党和政府早已未雨绸缪。
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决定在2006~2020年实施16项关系国计民生、极其紧迫的科技重大专项:“核高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大型飞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和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
党的十八大报告则再次明确强调: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
每个专项,都将投资数百亿元。或着眼民生,或紧盯国计,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手笔,促使一场“科技翻身仗”正在打响。
2011年,新药创制专项研制出靶向抗癌新药“盐酸埃克替尼”。与国外同功用的抗癌药物相比,该新药疗效好、价格低,让13000多名晚期肺癌患者看到了生的希望。
水污染治理专项中,系统集成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等技术,使辽河流域提前一年消除干流COD劣V类水质,生态功能恢复有了可能。
除了成果,科技重大专项还广具示范作用。“它的意义在于"带动",特别是对科研本身的带动。”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包为民告诉记者。
16米、35米、64米。
在包为民眼中,这些递进的数字,反映的是探月工程专项带动的深空测控网口径天线的逐渐拓宽。目前,黑龙江佳木斯地区已经建成口径天线64米的大型深空测控站,将为“嫦娥三号”与月球的“亲密接触”提供有力保障。
对于重大专项在学科发展方面的影响,全国人大代表陈十一有着切身体会。
作为“民用飞机气动力预测新方法和优化设计”课题的首席专家,陈十一参与了“大型飞机”专项的实施,“我们在流体力学学科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为专项的研究进展提供了支撑,专项研究同时又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带动流体学科的发展”。
不仅如此,重大专项还“拉起”和锻炼了一支队伍。10余万创新创业人才,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这一平台上贡献着自己的才智。
截至2012年,以科技重大专项为载体,“千人计划”已累计引进172人,确定了重大专项相关领域首批创新团队8个和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0位,并落实了我国首批工程博士24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