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一头冷一头热,改革难有大突破
【反方】一头冷一头热,改革难有大突破《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推出已经接近两个月,记者了解到人社部和全国总工会已经展开实际行动,与外界期待的全面推进改革不同的是,收入分配改革的推进方式是“先易后难、逐步推进”,比如在收入差距拉大的现实下,改革将优先着手基层员工,而对于饱受诟病的央企高管收入则暂时搁置。(东方网3月31日)
有道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推出近两个月后,终于见到了行动,但让人有些失望的是,落实措施竟是“一头冷,一头热”。实施的重点是先“提低”、提高基层员工收入,至于“控高”、控制央企高管收入,由于难度较大暂且搁置。什么叫暂且搁置,笔者以为,言外之意就是:“管不了,由他去吧”。
国人向来“不患寡而患不均”,企业员工也概莫能外。职工之所以疾呼深入分配制度改革,其原因,一是因为收入偏低,二是因为差距大,分配不公。“提低”没有错,职工都欢迎。但如果只“提低”,不“控高”,其结果可能仍会出现“职工涨100,高管涨1000”,水涨船高,差距继续扩大,分配不公继续存在。
“提低”应该有,“控高”更不可缺。只“提低”不“控高”的改革,是在和稀泥,难免“欺软怕硬”之嫌,难尽人意。在“提低”方面,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不少收入分配改革办法,如连续上调养老金发放标准、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个税起征点等,对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已经起到了积极的提振作用。这些措施之所以与预想效果、预期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关键在于“控高”工作严重滞后,不仅消解了“提低”的正面作用,而且从某种角度看相当于扩大了社会收入差距。
打一个形象的比喻,收入分配改革就像舞龙,头动一动,尾就得摆三摆,而且摆的幅度、力量要比头大得多。即便如此,摆动的步伐、节奏等也未必能够跟得上龙头的脚步、节奏。在目前收入差距已经比较大的情况下,只要“控高”的工作没有起步,或者运作迟缓,“提低”的作做得再好、频率再快,也跟不上“爬高”的速度、“爬高”的节奏,收入差距仍会不断拉大,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购买力仍会不断下降。
相反,如果“控高”的动作大些、速度快些、节奏强些,将各种与社会公平、正义不协调的收入取消或降低,让高收入人群的收入降下来、增长速度慢下来,那么,即便“提低”的步子小一些、节奏慢一些,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正义性也会越来越强,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会慢慢缩小,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基础就会越来越坚实。
还有,从目前经济发展特别是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提低”的基础并不牢固。笔者在棉纺织企业工作,中国是纺织大国,目前从业人员有2000万。纺织行业利润薄,且多是中小企业,并没有继续大幅提高员工收入的能力和基础。即便国家出台“提低”政策,企业也是力不从心,很大程度上也可能是“空提”,亦即成为档案工资,而无法成为员工的现实收入。这种名义上的“提低”,对实现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缓解社会矛盾是没有什么作用和好处的,只会形成恶性循环,让企业和投资者更加缺乏发展实体经济、振兴实体产业的信心。
与此相反,“控高”却余地很大、空间很多。据说银行的一名普通正式员工,只要不出现严重违规,仅各种福利就可以超过一般实体行业员工的全部收入。如果有个一官半职,就更是一般实体产业员工所不能相比的了。
所以,收入分配改革应“该出手时就出手”,要敢于“苍蝇老虎一块拍”,绝不能“一头冷一头热”。只限于“提低”,只通过“提低”缓解一下眼前的矛盾,不敢蹚分配改革的“深水区”“雷区”,不敢啃硬骨头,力度不到位,收入分配改革就难以有大的突破,就很难让广大职工群众满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好文章!学习了! 谢谢侯老师支持 学习邢老师的好文章,支持 不下狠招,还是浮云。 学习 避重就轻,很难真正解决问题。收入改革要双管齐下! 一头冷来一头热的作法要不得 从目前经济发展特别是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提低”的基础并不牢固。与此相反,“控高”却余地很大、空间很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