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和共和国一起成长”班组题材摄影大赛
与共和国一起成长,心中满怀骄傲。作为新时代的企业员工,我们已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技能、有主见、既会当家又会理家的企业新主人;与共和国一起成长,心中满怀感动。我们走过了坎坷,经历了风雨,探索着前进的步伐,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与共和国一起成长,心中满怀憧憬。我们怀揣老一代班组职工的梦想,在更高的起点继承传统,通过技术创新开拓未来。无论你的摄影技术是否专业,无论你手中拿的是单反还是手机,让我们循着前辈们光荣的足迹,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对企业的忠诚,,用手中的镜头记录班组职工或者企业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历程。
活动时间:即日起-2013年10月30日
评审时间:2013年11月1日-2013年11月10日
作品要求:
1、作品必须与主题相关,人物图片的肖像权由作者负责。
2、照片格式一律使用JPEG格式,大小控制在1兆。
3、使用的器材不限,数码相机、专业相机、手机均可,但稿件求必须清晰。
4、参赛作品须说明作品的名称、拍摄的时间、地点、人物、所发生的事情,也可加入自身的感想。请确保真实、全面、有效地注册个人信息。黑白、彩色均可。
5、参赛作品不得用图片处理工具作伪造,只可以简单的调色剪裁处理。
6、摄影作品须为原创首发。作品涉及版权等事宜,一经查实,取消比赛资格。 参赛方式: 参赛作品投稿到中企互动平台摄影乐园(http://bbs.bztdxxl.com/thread-htm-fid-171.html) 发帖时注明“与共和国成长”字样。
奖励办法:所有参赛作品采取会员投票和资深摄影专家评审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评奖。 获奖照片将有机会在《班组天地》杂志刊登。
设一等奖1名:奖励超声波加湿器一台并颁发平台摄影师勋章(有效期3个月)
设二等奖2名:奖励电子计步器一个并颁发平台摄影师勋章(有效期3个月)
设三等奖3名:奖励鼎币1000元并颁发平台摄影师勋章(有效期3个月) 好活动 好活动,参与! 好活动,支持! 继续期待摄影爱好者的参与。 有非常意义的赛事!支持! 不错的活动 参与! 好活动呀!可惜摄影不精通呀,不过,重在参与嘛~~~ “与和共和国一起成长”班组题材摄影大赛
作品的名称:难忘当年的那份兄弟情
拍摄的时间:1976.12.12
地点:淄博矿务局岭子煤矿附近照相馆
人物:前排左一为父亲张元华,后排右一为兖矿集团济宁三号井刘继华,后排左三为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张清玉,后排左一为兖矿集团北宿煤矿刘继亮,左二为兖矿集团南屯煤矿掘进区朱康义)
所发生的事情:1971年5月兖州矿务局矿区筹建之初,选派200名职工到淄博矿务局岭子煤矿进行各工种学习。在1976年12月,兖州矿务局全部学习人员召回。父亲张元华与他们在6年的时间里,结下了深厚的班组工友友情。在分离之际,照下了这张时隔37年的留念镜头。
自身的感想:
难忘当年的那份兄弟情
在那个七十年代初的特殊岁月,煤炭产量高就是为了国家多做贡献。父亲作为矿宣传队的一名职工,积极响应矿上开展的掘进大会战,父亲主动请缨下井劳动,在掘进迎头上认识了来岭子煤矿学习技艺的兖州矿务局的兄弟们。
第一天走进掘进迎头,一道灯光从外边照进来,就像夜色里展开了一把光的扇子。高个子生产班长张清玉踏着“嗵嗵嗵”的矿靴声,来到父亲的面前。瞅了一眼瘦小的父亲,说道:“你开绞车吧!”父亲很乐意地答应着。心想:父亲也干不了几天。何况懒得和你们这些粗俗的外乡人打交道。
当时,父亲们班在330上山掘进迎头,顶板突然“淅淅沥沥”地下起来雨来,大家伙都不敢往里进。张清玉顶着冰冷的淋水率先进入迎头施工,工友们心疼他衣服湿透了,想要接替他的活时,“水湿,父亲一个人就行。”理由拒绝了工友们。几炮过后,淋水断层没了。“区队把十几个兄弟交给父亲,父亲就要对他们的生命安全负责。”张清玉对外面的父亲说,顿时父亲对这个大高个班长不禁充满了钦佩。
在一次打眼的过程中,职工朱康义发现迎头上帮顶突然掉渣,他马上退了出来。挂眼工刘明说:“不会垮的,怕什么,还不搞快点,早点上井,上父亲那儿一块过八月十五团圆节。”俩人的对话被另一边打眼的组长刘继华听见,他马上叫其他职工退出迎头。他一个人仔细对迎头顶板敲帮问顶查看,顶板虽无大碍,但有一小小的裂隙。他安排班组所有人员赶紧去抱些细木杆,在最小控顶距内再补打一排交叉的木杆,对裂隙进行支护。这时,有人不满说:“现在,矿上要进尺,要产量。先继续打眼,待会儿再补打木杆支护,也不迟啊!”“不行,等垮了就出事了。宁可不进尺,也不能拿兄弟们的生命开玩笑!”刘继华坚持自己的主张。父亲耳朵里传来木杆与顶板“嚓嚓嚓”地摩擦声,工作面又恢复了正常生产。
就在父亲悠闲地开着小绞车时,右脚翘起,随着矿车的下行飞快地滑行。当矿车行至下变坡点1.5米处时,行进的矿车出现了巨大地响声。由于矿车内的物料装地前轻后沉,重心不稳,下行坡道时,钢丝绳弹起,把矿车歪向了巷道左侧的片帮,崩伤了来不及反应翘起的右脚。“哎呀!”父亲的疼痛声打破了矿灯下的黑暗。“怎么了,张哥?”刘继亮一个箭步窜到小绞车处,用双手刹住了运行的小绞车。这时,张清玉领着一班人赶来过来,捧起父亲膨胀淤血的右脚。大声喊道:“赶快上井,去医院检查一下,看看有没有问题。”话音未落,刘继亮哈下身子,把父亲背起就走。“兄弟,小心张哥的右脚。”刘继华在后面嘱咐道。
躺在医院病床上的父亲,右脚已诊断为被钢丝绳崩骨折。张清玉带着一班兄弟,眼睛湿润地向父亲道歉:“都是父亲们的疏忽大意,让兄弟受疼了。”“也怪父亲,谁让父亲把脚伸出呢?”父亲也不住地检讨。“还和嫂子说一声吗?”刘继亮提议。“说什么呢?弟妹知道了,不是干着急吗?再说,家里有七十多岁的爷爷需要照顾,怀中两个嗷嗷待哺地侄儿谁看管?”刘继华向大家说出实情。“父亲看,咱们兄弟几个下班后轮流陪兄弟吧!”张清玉一锤定音。一连三十几天的光景,红烧肉、猪蹄子、焖鸡汤,他们每天节省自己的嘴巴变着花样给父亲改善伙食,
父亲的腮鼓起来了,而兄弟们的脸上似乎瘦了许多。让父亲这个当过教师,又干过文艺的人,很快和他们打成一片。(张元华口述 张继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