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和共和国一起成长”班组题材摄影大赛
作品的名称:难忘当年的那份兄弟情
拍摄的时间:1976.12.12
地点:淄博矿务局岭子煤矿附近照相馆
人物:前排左一为父亲张元华,后排右一为兖矿集团济宁三号井刘继华,后排左三为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张清玉,后排左一为兖矿集团北宿煤矿刘继亮,左二为兖矿集团南屯煤矿掘进区朱康义)
所发生的事情:1971年5月兖州矿务局矿区筹建之初,选派200名职工到淄博矿务局岭子煤矿进行各工种学习。在1976年12月,兖州矿务局全部学习人员召回。父亲张元华与他们在6年的时间里,结下了深厚的班组工友友情。在分离之际,照下了这张时隔37年的留念镜头。
自身的感想:
难忘当年的那份兄弟情
在那个七十年代初的特殊岁月,煤炭产量高就是为了国家多做贡献。父亲作为矿宣传队的一名职工,积极响应矿上开展的掘进大会战,父亲主动请缨下井劳动,在掘进迎头上认识了来岭子煤矿学习技艺的兖州矿务局的兄弟们。
第一天走进掘进迎头,一道灯光从外边照进来,就像夜色里展开了一把光的扇子。高个子生产班长张清玉踏着“嗵嗵嗵”的矿靴声,来到父亲的面前。瞅了一眼瘦小的父亲,说道:“你开绞车吧!”父亲很乐意地答应着。心想:父亲也干不了几天。何况懒得和你们这些粗俗的外乡人打交道。
当时,父亲们班在330上山掘进迎头,顶板突然“淅淅沥沥”地下起来雨来,大家伙都不敢往里进。张清玉顶着冰冷的淋水率先进入迎头施工,工友们心疼他衣服湿透了,想要接替他的活时,“水湿,父亲一个人就行。”理由拒绝了工友们。几炮过后,淋水断层没了。“区队把十几个兄弟交给父亲,父亲就要对他们的生命安全负责。”张清玉对外面的父亲说,顿时父亲对这个大高个班长不禁充满了钦佩。
在一次打眼的过程中,职工朱康义发现迎头上帮顶突然掉渣,他马上退了出来。挂眼工刘明说:“不会垮的,怕什么,还不搞快点,早点上井,上父亲那儿一块过八月十五团圆节。”俩人的对话被另一边打眼的组长刘继华听见,他马上叫其他职工退出迎头。他一个人仔细对迎头顶板敲帮问顶查看,顶板虽无大碍,但有一小小的裂隙。他安排班组所有人员赶紧去抱些细木杆,在最小控顶距内再补打一排交叉的木杆,对裂隙进行支护。这时,有人不满说:“现在,矿上要进尺,要产量。先继续打眼,待会儿再补打木杆支护,也不迟啊!”“不行,等垮了就出事了。宁可不进尺,也不能拿兄弟们的生命开玩笑!”刘继华坚持自己的主张。父亲耳朵里传来木杆与顶板“嚓嚓嚓”地摩擦声,工作面又恢复了正常生产。
就在父亲悠闲地开着小绞车时,右脚翘起,随着矿车的下行飞快地滑行。当矿车行至下变坡点1.5米处时,行进的矿车出现了巨大地响声。由于矿车内的物料装地前轻后沉,重心不稳,下行坡道时,钢丝绳弹起,把矿车歪向了巷道左侧的片帮,崩伤了来不及反应翘起的右脚。“哎呀!”父亲的疼痛声打破了矿灯下的黑暗。“怎么了,张哥?”刘继亮一个箭步窜到小绞车处,用双手刹住了运行的小绞车。这时,张清玉领着一班人赶来过来,捧起父亲膨胀淤血的右脚。大声喊道:“赶快上井,去医院检查一下,看看有没有问题。”话音未落,刘继亮哈下身子,把父亲背起就走。“兄弟,小心张哥的右脚。”刘继华在后面嘱咐道。
躺在医院病床上的父亲,右脚已诊断为被钢丝绳崩骨折。张清玉带着一班兄弟,眼睛湿润地向父亲道歉:“都是父亲们的疏忽大意,让兄弟受疼了。”“也怪父亲,谁让父亲把脚伸出呢?”父亲也不住地检讨。“还和嫂子说一声吗?”刘继亮提议。“说什么呢?弟妹知道了,不是干着急吗?再说,家里有七十多岁的爷爷需要照顾,怀中两个嗷嗷待哺地侄儿谁看管?”刘继华向大家说出实情。“父亲看,咱们兄弟几个下班后轮流陪兄弟吧!”张清玉一锤定音。一连三十几天的光景,红烧肉、猪蹄子、焖鸡汤,他们每天节省自己的嘴巴变着花样给父亲改善伙食,
父亲的腮鼓起来了,而兄弟们的脸上似乎瘦了许多。让父亲这个当过教师,又干过文艺的人,很快和他们打成一片。(张元华口述 张继涛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