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煤矿:“创新”给班组人才培养“流水线”注入了核动力
撬动班组人才培养杠杆需重视“创新”蒲德贵 张明英 图文
“创新工作室”进入班组已是大势所趋,《工人日报》“班组天地”聊天室通过与全国班组员工一起关注“创新工作室”建设中该如何进行?经过10期,2个月的大讨论之后,他们或多或少得到一些启发。而重庆能源集团石壕煤矿机车维修班的10多名名维修工在聊天中得到的启发更多,”创新工作室“进班组是培养人才的“流水线”、是研发新技术的“孵化器”、是提升管理水平的“练兵场”、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核动力”。
班组建设“创新工作室”该何去何从?该矿机车维修班的维修工最有发言权。30年来,该班组始终坚持技术育人提素观念,开展了维修工“三抓”岗位成才培养活动,即,抓培训,从基础做起;抓革新,从技术做起;抓创新,从观念改起,为班组维修创新、维修创效、管理育人该怎么做?该怎么走?开出了最有说服力的“处方”;为维修工在创新工作中实现有为、有位成长找到了突破点。该班组通过30年熔炼团队凝聚力,锻造维修工争当技术“大拿”,先后培养出7名科队长,5名基层连队、机关科室管理人员。
人才培养形成“流水线”,机车维修班如何做到30年一成不变的呢?在班组维修工们看来,他们并非都是圣人一个,只要做到“维修创效”学技术,只要做到“在岗位中学、在岗位中多思”的观念转变,学技术不仅能成才,还能为班组降耗增效作贡献;只要做到管理提素质,不仅能解决维修难题,还能展示维修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新形象。
30年来,机车维修班在坚持抓好维修工成长从基础能力培养做起,从操作管理素质提升抓起,还落脚到了维修保养设备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管理艺术中,以技术革新、QC成果发布活动为载体,实现了每一名维修工成长,步入管理岗位的梦想,同时,也解决了维修工对学技术无用论,学技术收入不敌一线班组员工收入的错误观念。
技术革新、QC成果发布活动的开展,在机车维修班中存在多年,展示了他们学技术的才华,还固化了搞发明,搞创新有奔头的想法。维修工们都一致认为,在修修补补中求学技术,寻找成长突破点,我就能成才;在岗位中不断熔炼团队,提高自我管理,学技术不只是当技术“大拿”,还能成长为企业优秀管理者而奋斗。
30年来,机车维修班始终抓住技术革新工作,提升团队战斗力,先后研究解决了轨道交通信号自动报警器、电机车可控硅控制器、自动化道岔远距离控制器等20多个革新项目,通过维修工自行设计电路、自行加工电路板,他们在完成每一项革新项目中有了进一步认识,参与技术革新工作,不仅能锻炼思维能力,还能改变维修工不当“换件工”的简单化操作,并向“效益维修、技术创新、管理维修”才能促进班组发展。
近3年来,机车维修班第8任班长唐科胜(现任班长),在借鉴前几任班组长抓人才培养的方法上,把强化维修工学技术的过程转变到“疏导、引导、倡导”的“三导”管理中,结合矿科技科、科技班制定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了“实现“中国梦”,争当技术‘大拿’我成才”活动,彻底改变了维修工当“换件工”不会技术,只会更换配件“机械手”,浪费材料的错误认识,班组无创新,效益不会增;员工不学技,成长就无“根”。
运输队党支部书记王勇劲,原机车维修班第7任班长说:“把维修工在工作中、生活中的想法变为现实,对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将起到促进作用。”曾经负责机车电器维修工作,如今担当队长的刘远海说:“做好维修工学技术的‘三导’管理,未来10年、20年,再培养10名企业需要的管理人才是没有问题的。”
总之,机车维修班通过30年不懈努力,先后培养出一大批人才,为后来者树立起典范榜样,新入职的维修工陈阳说:“我们不怕文化底子薄,只要在学技术中做到有心,有想法;在搞革新维修中做到思想观念向前看,成长、成才、成功的机会很多,这都是技术革新进班组撬动人才培养杠杆起到了“化学”反应的作用。”
图片说明:
Re:石壕煤矿:“创新”撬动了班组人才培养杠杆
修改标题:石壕煤矿:“创新”给班组人才培养“流水线”注入了动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