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如果仔细揣摩此次主题,读罢多数老师的大作,从举例和论证上都恰到好处,而且效果也十分明显,并没有楼主所担心的"物极必反"的事情发生."反弹琵琶"是否有跑题之嫌呢?不过,如果非要"反弹琵琶"用事件+评论的形式会比空洞的评论更有说服力!一家之言,见识浅薄,只共参考,不当之处,请您见谅!
谢谢点评,我再仔细斟酌斟酌..
赵老师,我仔细考虑了一下,我觉得我的主题意思不是否定赏识的巨大威力,而是说应该辨证的使用赏识.好象是这样的.
您说"不过,如果非要"反弹琵琶"用事件+评论的形式会比空洞的评论更有说服力!",我觉得说得非常有道理.马上修改.谢过了!
继续加油!!
杨老师,您过讲了,2006年中石化报举办专兼记者研讨会,就是在咱们荆门,至今仍感觉就发生在昨天一样.
您改过的稿子仔细看过后,感觉不错,美中不足的是事件最好用生动的事例,评论部分要言简意赅,否则有种"本末倒置"的感觉!意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见谅! 好的,谢谢指点.我继续努力.我还没入门.是不是因为这是新闻评论的原因呀?
则阳老师别叫我老师,我可消受不了.如果您以后再有机会到荆门来,别忘了和我联系.到时我做东请则阳老师玩.
我们应该是本家呢,我随父姓的话也姓赵的.百家第一姓呀. 确实是篇不错的稿子,尤其是有新意.. 夏老师,请给予指点.
引用第18楼咸阳王毛键于2007-09-19 13:05发表的:
确实是篇不错的稿子,尤其是有新意..
过奖了.谢谢. 好期盼得到夏老师的指点.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