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鸿雁 发表于 2014-1-4 09:16:02

麻辣烫小吃店记

      隔壁是麻辣烫小吃店,夫妻店。干了2年了。男的二十七岁,其妻二十三。闲聊中告之今年生意略有降,每天少200元吧。不好细问,只是问得大约少了两成左右。哈,剩下的就是数学题一元一次方程了。算出大约每月的毛利是三万。即便按流行的餐饮业利润45%计算,每月实际大约1.35万。年纯利润16.2万——当然,这都是我大概估算出来的。闲聊中,得知要买房了——夫妻都是外地人。
       看官眼红了吗?我没眼红。我有敬佩,有羡慕,有喜欢。当然也有点嫉妒——恨我在二十七八岁时只能呆在体制的“笼子”里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夫妻二人早八点开门,晚十一点打烊,每天工作十五个小时,没有周六周日之说,更没有节假日——当然,年是要回老家过的。
       小店也有企业文化的。红色的剪纸字贴墙:“哥卖的不是面,是青春”。也许你觉得矫情,而我看来却字字玑珠且入木三分:与两年前相比,小伙子面相至少苍老了五岁!
       妻负责麻辣烫的调制,洗菜,配菜,收钱,夫早上进货,理货,炒饭,炒面,卫生等。无论客人何时来都笑脸相迎,走时一声“请慢走。”遇到三五日未见的老顾客造访,亲切地问候:“你好,好久不见了,哈······”
      生意忙时,满屋是人,等待者往往些许微词。老板也是面带微笑:“对不起,我尽量快点啊,稍微等一下哈”。然后麻利地干着活,脚步陀螺一般。
      我吃过他家的麻辣烫、炒饭炒面,味道并非出众。然而其始终处于“水的下游”的低姿态让人心里暖洋洋的。生意自然是不错的了。这不,干了才两年,可以按揭买房了。
       夫妻二人没上过大学。大学里有个时髦专业:市场营销。四年的学杂费六万多,如果学不到做人的真谛,恐怕连自己都销售不出去!这买卖做的,哈······
       麻辣烫小吃店的小夫妻俩,没听他们议论过钓鱼岛、腐败、不公、社会的残酷等,当然,腐败、不公好像也不关他们什么事,他们最关心的是每天的菜价以及房东明年是否涨房租。我觉得他们的确是在过日子,是按自己的想法在过自己的日子。听到电话里远在数百里外的儿子的声音,小夫妻俩笑靥如花······
       报上说,今年全国共有152万人走进笔试考场,角逐11729个国家公务员职位。公务员碗饭就那么香?小店夫妻俩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难倒不香嘛?1979年,我高中毕业。尽管号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私下里,人们还是认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因为考上大学就是国家干部了。那时,读书人骨子里看不起生意人的。时光荏苒、风水轮转,现在我看到可以改改了:万般皆下品惟有生意高——当然是流自己汗的生意。
   

胡云峰 发表于 2014-1-4 09:56:39

时代进步了,思想观念也该转变了,只要靠自己双手摘取的果实,都是香甜的!

学习胡老师美文!

钗头凤 发表于 2014-1-4 10:30:24

我最喜欢吃麻辣烫了,尽管有很多人说麻辣烫不好,并且作为医生的我也明白经常吃麻辣烫对身体是有害无益的,但还是定期去吃。
我们沈阳有很多的麻辣烫店;乾汤,杨国福,老妈等都是名牌的麻辣烫店,但我就喜欢一家小店,叫“小四川麻辣烫”他们是夫妻开的,男的也是二十七岁,其妻也应该在二十三,四岁左右吧,他们夫妻都很勤奋,朴实与善良。
喜欢胡老师写的《麻辣烫小吃店记》。
问好胡老师!

沐沐 发表于 2014-1-4 10:38:51

街市一角,平常百姓家。作者文笔不拖沓,有烟火的气息。不过与之前的《牧》等文比较起来稍逊色一筹。呵呵。
    问好杏林大哥。

一览众山 发表于 2014-1-4 16:06:08

老师总能从生活小事中挖掘人生哲理,值得我学习,平民百姓关注的不过是柴米油盐价格而已,何必高谈阔论抱怨社会不公。处在什么位置关心什么事。学习老师美文!

姜进顺 发表于 2014-1-4 22:22:27

这就是生活,欣赏老师佳作

睫毛下的眼泪 发表于 2014-1-5 16:02:57

生活没有柴米油盐不叫真实的生活

杏林鸿雁 发表于 2014-1-5 18:23:43

回 1楼(胡云峰) 的帖子

谢谢留墨。

杏林鸿雁 发表于 2014-1-5 18:24:20

回 2楼(钗头凤) 的帖子

哈哈,看来你是喜好这一口的,好!

杏林鸿雁 发表于 2014-1-5 18:24:59

回 3楼(沐沐) 的帖子

谢谢留墨。点评的好。确如你所言。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麻辣烫小吃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