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4 18:30:47
5、习惯扔掉梦想
在古埃及,传说在某个大海边有一块可以使人们得到无穷财富的奇石,但是谁也不知道这块奇石具有怎样的特征,也不知道应该到哪个大海边才能寻找到这块奇石。所以长期以来,虽然人们对这个传说深信不疑,但是却只能在无可奈何中任由传说中的奇石安静地躺在它一直停留的某个大海边。
好运常常在不经意的时候降临。
有一个人从一生下来就很穷,没有什么本事的他只能从人们扔掉的垃圾中寻找一些能用的东西来生活,有时他还可以从垃圾中找到一些东西卖点钱。一次,当他在一个垃圾场寻找有用的东西时,他发现了一本非常破旧的书,他正需要纸卷烟抽,于是就把这本破书带回了家。当他撕开书的一页纸时,他感觉手中的那页纸与其他书的纸不同———比其他书页纸更厚、更重。在一把破剪刀的帮助下,他很快就找到了藏在书页里的一件十分有趣的东西:一张薄薄的羊皮纸,羊皮纸上面写着点石成金的秘密———在黑海边有一块奇怪的小石头,只要随身带着这块小石头,就可以把自己遇见的所有普通石头都变成金子。这块小石头就是古埃及传说中的那块奇石,奇石的外观跟海边成千上万的石头没什么两样,但是它摸起来却是温热的,而被海水浸过的其他普通石头摸起来则是冰凉的。
无意中得到点石成金秘密的穷人兴奋极了,他很快就带着简单的行囊,朝黑海边走去。经过了长达一年的风餐露宿之后,他终于来到了黑海岸边,开始寻找传说中的那块奇石。开始的一段时间,他把自己遇到的石头捡起来之后又随手扔到了黑海边。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如果这样下去的话,那么他很难区别哪些石头已经被捡起、哪些石头还没有摸过,这可能会导致他多次重复地捡到已经摸过的石头。长此下去,他的工作效率就会大大降低,而且摸到奇石的几率也会因此而减少。为防止类似情况的发生,他决定改变一种方式来寻找奇石。以后每当捡起一块冰凉的普通石头时,他就用力向海里扔去,然后再弯下腰捡那些没有摸过的石头。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冰凉的普通石头一块一块地从他的手中抛向大海。一个月过去了,一个季度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寒来暑往,转眼他已经在黑海边度过了无数个春秋,在他捡的石头中始终没有一块是羊皮书中所说的“摸在手里温热的奇石”。多年以来他一直不停地重复着这样的动作:弯腰捡石头———用力扔向海中———再弯腰去捡海边没有摸过的石头,这样的动作虽然机械而无聊,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气馁过,他总是希望自己下一次摸在手中的石头是温热的,他相信自己终究会成为拥有无数财富的大富翁。
捡石头、扔石头的动作已经被他练到了十分熟练的程度,随着经验的丰富,他后来几乎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去捡石头、扔石头了。一天早上,他像往常一样草草地吃了一些东西之后就去捡石头,当他不经意地捡起一块石头时,他感觉到,这块石头是温热的!他迅速反应过来,这就是他多年以来一直想要得到的奇石,可是就在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却发现,那块奇石已经被他习惯性地扔到了海里,因为往海里扔石头的动作太具习惯性了,以至于他还没来得及反应,那块载着他一生梦想的奇石就被扔到了海里。
习惯是如此顽强,它一旦形成,就会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而且还会经常左右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有时人们一生都在追求的东西,可能就是因自己不经意的习惯而破灭。所以,任何人都不能轻视那些平常不为自己所注意的习惯。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4 18:31:00
6、打破僵化的惯性思维
一个年轻的摄影记者带着家人一起到海边度假。因为职业的习惯,他总是留心观察那些有意义的生活画面。年轻的摄影记者连续几天在海边散步时都发现,有一位老渔夫总是会在这个时候打上一网鱼。这里的鱼种类繁多,而且能够看得出老渔夫的捕鱼本领也很高,所以每次年轻的摄影记者和他的家人都会看到老渔夫能够打捞上满满一网鱼。
不过年轻的摄影记者却发现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当这位老渔夫费力地将一网还活蹦乱跳的鱼拖到岸上之后,他总是将网里面的大鱼都重新扔到海里,而只留下一些很小的鱼带回去。年轻的摄影记者觉得很奇怪,经过好几天的观察,他发现老渔夫每天都是如此。心中怀着疑惑的摄影记者决定去问问老渔夫其中的原因。
这一天吃完晚饭之后,摄影记者没有像往常一样陪着家人散步,而是站在老渔夫每天靠岸的地方等待着老渔夫的出现。老渔夫仍像过去一样准时出现了,他这一次仍旧打了满满一网鱼,同样像往常一样用力将沉甸甸的渔网拉到岸边,然后又解开渔网将其中个头较大的鱼一条又一条地重新扔到海里。年轻的摄影记者蹲下身问老渔夫:“请问你为什么总是把费尽力气捕到的鱼扔回海里呢?如果是因为发善心,那你应该将小鱼放生呀!我实在想不明白你这样做的原因。”听到眼前这位年轻人的问题,老渔夫不以为然,平静地说:“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我家的锅太小了,大个的鱼根本没法下锅,所以我才把大鱼都扔回海里。”
摄影记者一直都认为老渔夫这样做必定有自己的理由,可是如今听到老渔夫的解释时,他更是感到不可思议。于是他说:“那你们为什么不换一口大一点的锅呢?这样一家人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到美味的大鱼了吗?”听到他的话,老渔夫脸上的表情似乎比他刚才更吃惊。只听老渔夫说:“那怎么可以呢?我家的锅是和灶相配套的,灶只有那么大,锅太大了岂不是没法烧火做饭?”听到老渔夫的话,年轻的摄影记者仿佛找到了事情的根源,于是他大声对老渔夫说:“这还不好办,重新垒一个灶,然后再换一口大一点的锅,这样一来,问题不就全部解决了吗?这不是比每天都要花时间把好不容易捞上来的大鱼扔回海里强百倍吗?”说这话时,年轻的摄影记者一脸得意。可是当听到老渔夫接下来的话时,他再也无法得意,而且实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老渔夫是这样说的:“这灶和锅都是我爷爷留给我父亲的,然后我父亲又留给了我,我只知道如何靠这副锅灶来煮饭、吃饭,可是却从来不知道怎样垒一个新灶、换一口大锅,即使有人帮我换一个锅灶,我也不知道如何用新的锅灶做饭,因为父亲当年没告诉我。”
东西旧了,人们往往会感到不如新的好用;衣服旧了,即使干净、整齐,也必定失去了当年多彩的风姿;机器旧了,无论怎样修理也不会如新机器那样高效。不过所有的这一切,如果人们愿意,就可以换一个新的。可是当人的思维陈旧时,却不可能立刻换上一种新思维,人的头脑往往会被习惯性的思考方式给锁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4 18:31:14
7、习惯经营人生
一位老人很早就死去了妻子,此后就再也没有娶妻,其中的原因有二:一个原因是怕年幼的孩子得不到后母的疼爱,自己一人照顾孩子虽然辛苦倒也自由自在;另一个原因则是家中实在是一贫如洗,恐怕没有人会嫁给这个带着一个儿子的穷光蛋。
就这样,父子二人一直相依为命,依靠打柴谋生。起初是父亲养活年幼的儿子,等到父亲年老力衰之时,儿子也长大成人了,于是孝顺的儿子就一心一意照顾父亲。
父亲驾车很有经验,儿子则是打柴的一把好手,所以每次都是儿子上山打柴,然后一捆一捆地背下山,父子二人一起把柴装到车上,之后由父亲驾车,儿子则习惯性地坐在旁边,帮父亲看前面的山路。虽然父亲对于崎岖的山路已经熟得不能再熟了,可是每当暴雨过后,山上总有一些被暴雨冲坏的山路,有时甚至会有大块的石头从山上滚落到路边,而眼神不好的父亲很难注意到这些,所以儿子每次都要坐在一旁为父亲指明前面的道路。每到转弯时,儿子总是会及时提醒父亲:“爹,转弯啦!”儿子渐渐形成了习惯,即使父亲每次都要回答一声:“知道,不用你提醒”,可是儿子仍然会在转弯时这样做。
一次父亲生病了,大夫告诉他需要卧床休息几天,于是儿子一人驾车去卖柴。刚上车,他就发现自己坐在驾车的位置上十分不习惯,总想把身体挪到自己平时坐的地方,所以平时和父亲很好走的一段路这次似乎十分难走。到了一个弯道,儿子学着父亲的样子牵引手中的绳子让牛转弯,可是牛却始终不听使唤,任凭他用尽各种方法,牛仍旧一动不动。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想了很长时间,他才想到也许有一个办法可以行得通,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 刚才那头倔犟的牛开始听话地转弯,继续往前走。之后每逢路过转弯,如果他不这样喊,牛就绝对不听使唤。结果每当在山路上遇到路人时,人们总是会掩鼻而笑。一路上,儿子觉得自己实在是被这头牛弄得大丢颜面,回家后他把自己一路上的遭遇告诉了父亲。
听到儿子的话,父亲沉思起来,他告诉儿子:“从明天起你就自己学着驾车卖柴吧,如果牛不听话就用皮鞭抽它,抽的次数多了,它就会听从你的使唤。等我死了,你就不要再上山砍柴了,到山下去学一些新本事吧,不要再像爹一样穷死在这山上。”
无论是牛还是人都会按照习惯去生活,一个人的成就原本应该由他的智慧和劳动决定,可是很多时候,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自己会走上怎样的人生道路常常是受习惯所控制。所以,聪明人懂得在平时如何培养好的习惯,同时会用这些好习惯来经营自己的人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4 18:31:34
8、被习惯锁定的行动轨道
一个孩子从小家境富裕,所以有条件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父母看到孩子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所以就为他请了很有名的钢琴教师。钢琴教师很喜欢这个孩子,因为他发现这个孩子的确聪明伶俐,而且很多其他同龄孩子难以理解的问题,这个孩子总是一点就通。
几个星期之后,这个孩子可以充分领会一些乐曲了;又是几个星期之后,他可以弹奏一些稍有难度的乐曲了。渐渐地,这个孩子的弹奏技巧已经十分娴熟,当客人来家里的时候,他已经可以十分轻松地弹奏很多乐曲了。钢琴教师认为这个孩子是一个值得培养的艺术苗子,于是打算教授他更有难度的乐曲。可是这孩子却因为乐曲太难不愿意练习,孩子的父母也认为孩子的弹奏技巧已经够好,不必再那么辛苦地练习如此高难度的乐曲了。于是孩子每天都弹奏那些他驾轻就熟的曲子。后来,索性不再每天练习弹奏了,因为他只要手指一碰到琴键就会自然而然地按照习惯弹奏那些熟得不能再熟的曲子。
看到富有潜力的学生习惯性地弹奏那些难度一般的曲子,钢琴教师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不知道怎样才能有效地说服学生及其父母。
不久之后,全市少年钢琴比赛开始了,那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参加了钢琴比赛。可是在第一轮淘汰赛中,这个孩子就被淘汰出局了。钢琴教师观看了整个钢琴比赛,比赛结束之后,钢琴教师来到了孩子家,他没有讲其他参加比赛的孩子在比赛中的表现如何,也没有以任何方式安慰自己的学生,而是给学生和他的父母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将一只活蹦乱跳的跳蚤放到一个玻璃缸中做一项实验。首先实验人员在玻璃缸的上方放了一片透明玻璃,这片透明玻璃的尺寸是实验人员专门根据玻璃缸的尺寸订做的,它正好可以与玻璃缸的内壁严严实实地相接。开始的时候这只活跃的跳蚤使尽力气向上跳,结果每次都被上面的玻璃碰得生疼。在经过几次碰撞之后,跳蚤变得“聪明”起来,它每次跳的高度都不会到达透明玻璃所在的位置。接下来,实验人员又将玻璃向下移了一寸,情形还像刚才那样,跳蚤开始时依然频频被碰,不过后来它就不再被碰了,因为它跳的高度不再达到玻璃所在的位置。之后,每当跳蚤习惯了前一次的玻璃高度时,实验人员就会将玻璃向下移,移到后来,跳蚤每次只能跳到不足一寸的高度了;最后,实验人员将玻璃缸里面的玻璃撤除,可是跳蚤仍然只能跳到不足一寸的高度。尽管上面没有了东西遮挡,可是跳蚤却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跳跃。
在讲完故事之后,钢琴教师意味深长地对学生说道:“一只活蹦乱跳的跳蚤,它今后的生命高度就这样被习惯设了限,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是这样的。你的艺术高度就是这样被习惯锁定的。如果情愿被习惯所束缚,那么生命的高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说完之后,钢琴教师告诉学生自己要去某著名音乐学院继续深造。
后来,他的这位学生也成了该市小有名气的钢琴演奏家。
若不想轻易地受到习惯的束缚,就要有勇气不断超越自己,使自己不受到外界环境的限定。作为一个有头脑、有毅力的人,一旦发现自己已经或正在习惯于某种轨道或范围,如果还想往更高更广的程度前进,那就要有意识地克服已经养成的习惯。不要以为习惯一经养成就无法克服,要知道,既然我们可以养成这样的习惯,那么为什么不可以用另外一种更优秀的习惯将之取代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4 18:31:50
9、桌子还剩几个角
一位父亲用一道并不新鲜的智力游戏题考自己的儿子:“一个桌子四个角,砍去一个,还有几个?”
“三个。”儿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这样的回答正在父亲的意料之中。于是,父亲呵呵笑:“真的吗?不对,应该是五个。”
儿子无法接受这样的答案,坚持着他的数学原理:“四减一就是等于三。”
父亲显然早有准备,他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片,用剪刀剪去一角,对儿子说:“假设这就是一张桌子,现在去了一角,你数数还有几个角?”
儿子当然也不笨,他马上就明白过来父亲的智力游戏,也笑了起来:“对,这样是五个,可是我干嘛这样剪?”
说着,他接过父亲手里的剪刀和“桌子”,沿着“桌子”的对角线剪了下去,然后扬起手中的三角形,得意地问道:“这样,不就是三个角了吗?”
父亲哑口无言,一时间有些尴尬,但是随即父亲作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对儿子说:“不错,想想看,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儿子歪头在纸片上比划着,然后说:“也可能剩下四个角。”只见他拿起剪刀,沿着“桌面”一边除了两个端点以外的任何部分向另外两个端点的其中一个剪下,依然得到了一个四个角的“桌面”。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按照常规思维模式去回答问题和寻找答案,习惯往往成为束缚我们的力量,其实思考和实践才是我们发现答案的惟一方法。只有多方位思考,勇于实践,我们才能够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也才能够跳出习惯性思维的窠臼。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4 18:32:07
1、关键时刻显大勇
美国堪萨斯州的教士里蒙克德在教堂里是一个其貌不扬的人,他既没有怀特教士那样高大的身躯和宏亮的嗓门,也没有主教那样渊博的学识和儒雅的风度。不过里蒙克德教士一向以善为本,他到处不辞辛苦地向人们宣传教义,告诫人们要一生行善。他的这些行为使得那些最初认为他毫不起眼的人感到了心灵深处的一丝触动。
由于一心向善,里蒙克德教士一生当中从不杀生。每当看到别人或者其他动物悲惨地死去时,他都会尽可能地为他们超度亡灵,而且他还从来不做违背教义的事。为此,包括怀特教士在内的一些伙伴都嘲笑他“过于循规蹈矩并且缺乏勇气”。对于别人的议论,里蒙克德从来都没有争辩过,仿佛自己真的就是一个没有勇气的人。
南北战争时期的一天夜里,堪萨斯州受到了昆特瑞尔的游击队的突袭。还在睡梦中的卫兵们被游击队杀得一干二净,整座城已经没有任何安全保障了。进入城里的游击队到处抢劫、杀戮,就连教堂也被他们占领了。他们到处做恶,几乎遇见一个杀一个,即使人们百般恳求,他们杀起人来也不会眨一下眼睛。如果被他们认定为是废奴论者,那更是必死无疑。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劳伦斯大屠杀”。
当一名游击队员手持枪支闯进里蒙克德教士的房间时,里蒙克德教士刚刚穿好衣服。这名游击队员恶狠狠地用枪把里蒙克德教士抵到墙角,然后问道:“你是支持废除黑奴的北方佬吗?”
里蒙克德教士没有像游击队员想像中的那般惊恐,他仍旧用平常那种平静的声音回答对方:“是的,我是。你知道得很清楚,你们应该为现在的行为感到羞耻。”
游击队员愣在了那里,他被里蒙克德教士的一腔正气镇住了,然后他托着枪支的手渐渐垂了下去。里蒙克德抓住游击队员的手指向窗外,同时说道:“看看你们犯下的罪孽,你们难道就没有一丝一毫的怜悯之心吗?你们难道看不到那些被杀害者眼中的痛苦和悲愤吗?你们同样有父母兄弟、妻子儿女,窗外的那些人和你的亲人一样都有生存的权利!”游击队员突然大哭起来,然后像一个虔诚的忏悔者那样开始接受里蒙克德教士的教诲。当大屠杀结束时,里蒙克德教士仍旧在教堂中布经讲义,仍旧像往常一样乐善好施,因为自己的勇敢,他比那些死在大屠杀中的人多活了二十年,二十年之后,他死于肺癌。
过去一向嘲笑里蒙克德的怀特教士同许多人一样死于那次大屠杀,据说他是在游击队员闯进自己的房间之前吞药而死。
真正的勇敢并不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事情上的逞能,而是面临严重危胁时的大义凛然和毫不退缩;勇敢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眼前的一切,而是以自己的勇气战胜和压倒邪恶,使对方做出让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4 18:32:20
2、挑战“不可能”的目标
有一位军事家,他曾经在欧洲大陆所向披靡,他的名字令所有与他为敌的人闻风丧胆,他领导的军队几乎无往不胜,他就是来自于法国科西嘉岛的小个子男人———拿破仑·波拿巴,一个曾经在世界历史上写下重要篇章的伟大人物。
拿破仑·波拿巴的一生颇富传奇色彩,但是任何一个奇迹几乎都是凭他自己的能力和胆识来创造的。他冒着严寒率领军队翻越险峻陡峭、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并且打败装备先进的英国和奥地利联军,就是一次极富传奇色彩的经历。
当英奥联军将拿破仑的属下马塞纳将军率领的军队围困在意大利的热那亚时,脾气暴躁的拿破仑·波拿巴被激怒了,他发誓一定要使英奥联军尝到苦头。可是愤怒的拿破仑并没有因此而丧失理智,他清楚地知道,如果马塞纳将军率领的军队不能及时得到增援,那这支精锐的法国军队很可能就要全军覆灭。但是要想及时支援马塞纳将军,那他就必须率领军队翻过险峻陡峭、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必须翻过阿尔卑斯山,形势容不得再有半点犹豫”,拿破仑神态坚决地对属下们说,然后他果断地下达了命令:“准备好必要的物资,马上全速前进。”
军队开始前进了,拿破仑和属下找来的向导边走边商量具体的行军路线。行军路线很简单,可是真正走起来却没那么容易。皑皑白雪几乎没过了人们的膝盖,有的地方甚至与人们的腰身相齐。很多路段骑着马是不能前进的,拿破仑大多数时候都是和士兵们一样深一脚、浅一脚地攀登着陡峭的山峰。山峰上寒风凛冽,可是拿破仑依然坚定地与士兵们一起前进,当饥饿袭来的时候,他们只能用力地啃那些已经被冻得坚硬的食物。
就在拿破仑率领军队艰苦地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时候,英奥联军的将领们正围着火炉、喝着美酒嘲笑拿破仑的异想天开。“也许等马塞纳被我们巢灭之后,我们还得派人到阿尔卑斯山上为拿破仑收尸”,其中一位英国军官狂笑着说道,他的话引来了其他军官的一阵阵轰笑。
可是几天之后,这些人再也笑不出来了———拿破仑·波拿巴,这个小个子男人率领的军队如同神兵天降。在这些威武的神兵面前,毫无防备的英奥联军被一举击败。马塞纳将军率领的精锐部队迅速得到支援,法军又一次获得了整个战役的胜利,有人将这次胜利称为“奇迹”。
石缝中的野草,悬崖上的松柏,暴风雨中的海燕……它们并非具有天生的神力,但是它们却创造了人们想像不到的奇迹。这是因为它们具有挑战“不可能”目标的勇气。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4 18:32:37
3、战胜厄运的孩子
美国作家奥格·曼狄诺曾经极力赞扬一位年仅9岁的小男孩埃伦坡,这是因为埃伦坡虽然年幼,可是他与厄运搏斗的精神和勇气却是很多人都自愧不如。
男孩埃伦坡在从学校回家的途中玩耍,正蹦蹦跳跳的他被一块小石块绊了一下,他摔了一跤,就像平常几次摔跤一样,只是蹭破了一点皮,埃伦坡没有在意,继续往家里走。
吃完晚饭,埃伦坡感到白天蹭破皮的膝盖处疼得很厉害,可是他仍然没有理会,“也许明天就会好的”。这天晚上他没有出去和兄弟们玩,只是一个人在卧室里玩了一会儿玩具就去睡觉了。
一觉醒来之后,腿上剧烈的疼痛感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加剧了,埃伦坡感到这种疼痛感已经蔓延到了膝盖周围的一大圈。可是他仍然没有吱声,吃完早饭便和兄弟们一起离开家去学校了。
这天放学回来的路上,埃伦坡的腿已经明显地红肿。他尽力忍着疼痛,尽量像平常一样走路。就这样他一路坚持着回到了家中。回到家时,妈妈感到埃伦坡有些异样,问他是怎么回事,可是埃伦坡坚持说自己没事。
第三天早上起床之后,埃伦坡感到疼痛极了,然后他发现自己的整条腿都肿了起来,而且连另一只脚也肿得不成样子了,他根本就无法穿上鞋。当埃伦坡光着脚下楼吃饭的时候,妈妈终于发现了他腿上的问题。
看到埃伦坡的腿已经成了这个样子,爸爸妈妈都很害怕,更让他们害怕的是,由于伤口发炎,埃伦坡已经出现了十分明显的高烧症状。当爸爸叫来医生的时候,母亲正在为他包扎伤腿。
医生来了,看到埃伦坡一家人着急的模样,他安慰他们说“不要紧的”。可是当他认真地检查过埃伦坡的那条腿时,他脸上的表情开始变得十分严肃。他告诉埃伦坡的父母:“如果不锯掉这条腿的话,那么高烧就很难退,甚至会威胁到孩子的生命。”父母被这个消息惊呆了,他们不相信由于一次小小的摔伤,儿子就要被锯掉一条腿。可是医生告诉他们这并不是开玩笑。
当父母把医生的建议告诉埃伦坡时,他尖声地大叫着:“不!如果失去一条腿的话,我还不如去死!”医生告诉父母必须早做决定,否则孩子就会有生命危险。埃伦坡一次又一次地大叫着,不让锯掉他的腿,并且还告诉他的哥哥埃德:“你一定要保护我,不要让他们锯我的腿,等我神志不清时你必须保护我,哥哥,请你保证!”埃德答应弟弟一定会保护他的,于是埃德就站在卧室门口警惕地看着医生和父母。埃德承诺的事就一定会做到,他一直守着弟弟不让别人锯掉那条腿。已经过去两天两夜了,埃伦坡早就神志不清并且开始说胡话,体温越来越高。医生告诉埃德“你这是在害他”,可是埃德根本就听不进去。全家人也没有其他办法,只是不停地祷告,希望能够看到奇迹的出现。
第三天清早,医生又来看望埃伦坡,他想告诉他们如果再不采取措施,这个孩子就真的要完蛋了。可是他看到的却是埃伦坡的腿开始消肿、高烧也正在退去。医生感到吃惊极了,难道真的有上帝保佑?他给埃伦坡服了消炎和退烧的药,并且告诉家人要一直守在他身旁,如果有事情可以随时找他。第四天晚饭之后,埃伦坡从昏迷中清醒过来了,他红肿的腿也消了下去。虽然身体疲惫,可是他的目光仍然像过去一样坚定。几周过后,埃伦坡站起来了。当他拿着篮球跑到医生那里时,医生忍不住和他一起在草地上奔跑了起来。
当厄运降临时,人们可能无法逃避,但是却可以选择将其击败。如果人们失去与其搏斗的勇气,那么厄运会随时将人打败。究竟是要被厄运控制于股掌之间,还是要击败厄运,全由我们的勇气和意志决定。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4 18:32:55
4、摆脱世俗,争做强者
威严凶猛的狮子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动物界的万兽之王,它几乎就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森林中的动物们都对狮子又敬又怕,不过一向对狮王地位虎视眈眈的老虎却视狮王为一大劲敌。
应该怎样打败狮王呢?老虎几乎每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明目张胆的挑衅虽然来得最直接,但是却没有打赢的把握;即使最后能够勉强胜利,恐怕自己也要身受重伤,这只能让其他动物渔翁得利。
在狐狸的建议下,老虎想了一个妙招:它趁狮子呼呼大睡时,将一张人类丢下的标签粘在了狮子的前腿上,标签上写着一个大大的“驴”字,而且还有具体的编号、日期和公章。狮子醒来之后发现了标签,愤怒的咆哮声响彻整个草原,它想摘掉这个标签,可是在抬起前腿的那一刻却犹豫了,“这个标签看来大有来头,似乎来自于权威机构,如果就这样摘掉,会不会惹祸上身?”于是它决定去找权威机构验证自己是一头雄狮而不是一头蠢驴。
可是它在草原上跑了一大圈,还是没有找到所谓的权威机构。草原上历来都遵从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竞争法则。长期以来大家都对狮子惟命是从,如今狮子要让大家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动物们都感到不可思议。不过看到狮王突然之间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威风,动物们都有些幸灾乐祸,而且也对它不再那么害怕了。
当狮子问狼自己是不是狮子时,狼回答:“你当然是狮子,大王。可是按照标签的证明你却成为了一头驴子。”听到狼的回答,狮子大怒,他决定去问老实的袋鼠,可没想到袋鼠的回答也是支支吾吾。于是它直接向驴求证,驴子虽然说狮子与自己有很多不同特征,可是最后却嘟囔着说:“也许你是另外一种驴子。”狮子又分别找到狐狸、兔子还有猴子,它们虽然都表示狮子仍然具有雄狮的特征,但是谁也不能断定它是不是一头驴子。就这样,狮子前腿上的标签一直没有被摘掉,它也因此不再像以前一样追逐猎物,而是像驴子一样看到凶猛的动物撒腿就跑。当然,它也忘不了继续向动物们求证自己的真实身份。
一天又一天过去了,现在动物们更不能证明狮子的身份了。其实连狮子自己也渐渐地不敢相信自己就是一头威猛的雄狮。终于有一天,动物们看到狮子加入了驴群,它开始有滋有味地吃着河边的嫩草,而老虎则不费吹灰之力就成为这里新的首领。
从你出生到死亡,种种经历总是变化莫测。无论世事如何变化,重要的是你一直相信自己。强者为自己的目标活着,弱者为别人的议论活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4 18:33:12
5、没有人全知全能
1976年12月10日,祖籍山东日照的物理学家丁肇中因发现了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颁奖典礼上,这位出生于密西根大学城的美籍华裔坚持用汉语发言。这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至今想起来仍然令所有的中国人感动。
2004年11月,丁肇中受我国南京某大学之邀到该校做报告。在报告会上,学校的许多学生都向这位科学巨匠踊跃提问。在与大学生展开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丁肇中对大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总是尽自己所能认真地予以回答。丁肇中认真的态度激发了更多学生的提问兴趣,其中有一位学生站起来问道:“您觉得人类在太空上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丁肇中坦言道:“不知道。”另一位学生站起来又问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丁肇中依然认认真真地答道:“不知道。”又有一位学生起身问这位物理学大师:“您可以谈一下物理学未来二十年的发展方向吗?”丁肇中依然像回答前两个问题一样神态自然却又十分认真地回答:“不知道。”
在这位对物理学做出过划时代贡献的科学巨匠连续说了三个“不知道”之后,报告厅里的所有师生不再有人站出来提问,刚才还气氛热烈的报告厅内一阵沉静。片刻之后,报告厅的各个角落几乎在同一时间爆发出一阵阵响亮的掌声,这掌声持续了好长时间。
让我们重新将注意力转回到该校学生提出的那三个问题上。类似的问题我们常常在各种各样的学术研讨会或者其他会议上听到,这样的问题实在算不得深奥和古怪,甚至算不上新颖。可是对于这样的问题,丁肇中为什么会用“不知道”三个字来回答呢?
认真想一想,这样的问题确实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即使是对物理学有着深刻研究的丁肇中博士也无法给予提问者一个精确的回答。可是,他完全可以用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敷衍过去,在那样的场合是不会有人与他较真的。更何况,在那些敬仰他的大学生眼中,他的回答无论是敷衍还是搪塞,都相当于金科玉律。
然而,正是因为知道自己的言行对很多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正是基于对科学和做人的认真,丁肇中才勇于在那种公开场合坦然承认自己“不知道”。对丁肇中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说“不知道”对于丁肇中来说实在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无论是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还是在重要的学术交流会上,或者是在种种报告会或演讲会上,对于自己不清楚或者不太了解的问题,他都会坦然地说一声“不知道”。他不会顾及所谓的“颜面”,他只是坚持中华民族的一条古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过来想,如果不是有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务实的学术品格,丁肇中可能也不会取得如此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在众目睽睽之下,承认自己“不知道”,这实在是一种不简单的勇气。正是因为具备这种严谨务实的精神和过人的勇气,“大师”才能成为“大师”。而那些明明不知却故作深沉、佯装无所不知的人充其量不过是“伪大师”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