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7 15:07:15
向自己突围时间:2012-04-20 作者:小小Z 点击:385次 在所有能飞的动物里,大黄蜂是一个另类。据说,曾经有几位动物学家,一起探讨动物飞翔的原理,得出一致的结论:凡是会飞的动物,其形体构造必须是身躯轻巧而双翼修长的。话音刚落,恰巧数只大黄蜂飞临现场,在座的动物学家见状,顿时面面相觑,一阵尴尬。
于是,他们带着一只大黄蜂标本,前去请教一位物理学家。这位物理学家仔细地揣摩了半天,望着大黄蜂如此肥胖、粗笨的体态再配上一对短小的翅膀,最后也困惑地摇摇头:不可思议。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它应该是飞不起来的。
无奈之下,他们又请来了一位社会行为学家,不等听完他们的解释,这位社会行为学家就笑了,不无幽默地说――这难道会是一个问题吗?答案很简单呀!奥秘就是:今生,它必须飞起来,否则,大黄蜂只有死路一条。幸亏没有学过生物学,也不懂什么流体力学,否则,大黄蜂可能从此再也不想、也不敢飞起来了。
在人生的历程中,经验和学识的确是岁月馈赠给人们的财富,是走向成功的垫脚石,也正因为它是如此的珍贵,我们总难以领悟到:有时候,它也会转化成无形的包袱或绊脚石,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自我设限、固步自封,最终成为重重的“心障”,横亘在眼前,屏蔽了前方更为高远的目标,从而制约和扼杀了自己生命的潜能。生命是永远期待和希望的,它蕴含着太多可能与无限的潜能。有时候,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你需要做的,就是向自己突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7 15:07:26
没有痛苦哪来自由时间:2012-04-21 作者:小小Z 点击:250次 印度有一个青年名叫萨丹,他很小就染上了麻风病。
幸运的是他无意中结识了一位来自家乡马德拉斯传教行医的传教士医生保罗・布兰迪,两人成了忘年交。
从此好心的布兰迪医生便把萨丹带在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
几年后的一个夏天,萨丹想回家过个周末,一是探望家人,二是想看看自己独立生活的可能性。
由于麻风病的原因,萨丹的神经末梢对外界的刺激没有感觉,无法感觉到疼痛。临行前,布兰迪医生告诫他对陌生环境中的危险要格外小心。一切准备就绪,萨丹登上了开往马德拉斯的火车。
星期六晚上,和亲戚朋友尽兴而散的萨丹,回到自己曾住过的房间,一头倒在草铺上,沉沉地睡着了。第二天早晨一觉醒来,萨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检查全身。因为永远无法感知痛苦,随时随地检查自己,是他惟一可以判断危险、保护自己的办法,多年来萨丹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检查的结果让他大吃一惊,萨丹发现自己左手的食指血肉模糊。原来这个房间年久失修,他熟睡时,有只老鼠从墙洞里钻进来,竟然把萨丹的手指当成夜宵。但由于感觉不到疼痛,萨丹连一只小老鼠都抵御不了。
周日晚上,萨丹不敢掉以轻心。他整夜盘腿坐在草铺上,背靠着墙,借着油灯的光看书。破晓时分,他的眼皮越来越沉重。终于再也抵挡不住疲倦,萨丹头一歪睡着了。几小时后,萨丹被家人的叫声惊醒,原来萨丹的右手滑到了盛灯油的碗里,手背上的皮肉都被烧焦了,幸亏油灯的油所剩不多,又被家人及时发现,否则连他本人也会葬身火海。看到这一切,萨丹失意地告别了亲人,双手缠着绷带离开了马德拉斯。
布兰迪医生在回忆录中写道:“萨丹回来后,我为他清理伤口,我们都忍不住失声痛哭。因为没有感知痛苦的能力,萨丹最渴望的自由被剥夺了。”
布兰迪医生在文章最后说,“当你在痛苦中挣扎,抱怨上苍不公时,我希望你会想起萨丹的故事。没有痛苦,就无法知道危险的存在,没有进退的尺度,就无法判断做的是对还是错,无法保护自己,就永远担惊受怕,没有自由。萨丹的故事教给我们一个人生真谛:没有痛苦哪来的自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7 15:07:36
人生至爱时间:2012-04-21 作者:小小Z 点击:478次 为了搞好犯人的思想改造工作,某监狱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入狱后,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这个问题很简单,因此回答也十分简洁―――
一个因腐败而犯罪的原官员说:钓鱼。
一个因参与贩毒而被判刑的中年男子说:与妻子逛街。
一个盗窃犯说:吃母亲炒的菜。
一个因伤害罪入狱的小伙子说:在姐姐家过周末。
一个过失杀人者说:与情人去旅游。
一个曾经的商人说:在街头摆个摊子,闲坐,看人来人往。
一个曾经的大学生说:坐在图书馆里。
……
问卷百分之百地得到了回答。监狱工作人员将它们整理出来进行归类,最后,为配合思想教育,将重点放在亲情方面:想念母亲、儿子、姐姐、情人……然后将结果公布给犯人看,以引起其心灵震撼。
这次调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跳出监狱那个环境来审视这次问卷调查,我们会发现:被调查的犯人来自社会上的多种行业、岗位,男女都有,各个年龄层次齐备―――他们的回答事实上很有“代表性”。再回避一下“思想教育”的目的,我们会发现―――所有人的回答又有一个共同点:
“我们心中真正热爱的事情,往往与人世功名利禄之成败无关。”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7 15:07:45
17厘米和40度时间:2012-04-21 作者:小小Z 点击:341次 一个从事房产营销策划的年轻人,经过几年奋斗,在业界已小有所成。他的生活每日像拧足了的发条,被传真、资料、甲方以及各种方案充塞得满满的。
一夜,他加班到很晚,走了好一段路没叫到车。
走得热了,他停下来,松开衬衣领子,仰头呼了口气―――这时,他吃惊地看见星星在丝绒般的夜幕里闪烁着,洋溢着无言的美。一如他大学毕业离校前最后一晚,几个要好同学躺在图书馆前草地上看到的那样。那夜,他们深深被血脉中的力量激动着,为广袤的星空与未知的前途。
那之后,他几乎再没注视过夜晚的星空了―――他一直保持着弯腰奔跑的姿势。
太忙了!欲望总在膨胀,目标总在前方,他像神话中西希弗背负着那块巨石,不停地跑动,以免巨石滚落。
夜晚的这个时刻,他多半在楼盘方案、计划书以及各种应酬中度过,他从没想过哪怕透过一扇小小的窗,去望望宁静的星空,倾听心灵里一些细小的声音。
欲望像越滚越大的雪球,蛊惑着他拼命向前,那个雪球通往幸福吗?幸福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他不知道。心灵被欲望占据久了,有些麻木。
星空下,他突然想起以前在大学看过一位日本餐饮业巨擘总结的成功之道:在其连锁店中提供给顾客的,永远是17厘米厚的汉堡、40度的可乐。据他的研究人员发现,这是令客人感觉最佳的口感。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把汉堡做成20厘米厚,把可乐加热到100度―――但它们并不意味着最佳口感。
对于幸福,其实也只需17厘米和40度就够了。
幸福,它是一路上持续发生的,就如某夜,静极而美的星空带给人的震撼,而非那个令人劳累的大雪球。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7 15:07:56
最重是心债时间:2012-04-21 作者:小小Z 点击:296次 不拿昧心钱,不做亏心事,这就是最自在的生活。在报纸上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工厂的女工,是车间统计员,有一次,她从财务科领回工资发给工友后,发现手里多了594元。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这位女工每月的工资只有71元。她的父亲患了癌症刚刚去世,留下治病欠下的3000多元的债务,弟妹正读高中,女儿嗷嗷待哺,肚子还有另一个生命即将降临……钱,对于她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她悄悄把钱收了起来。
可是她没有想到,就是这一念之差,这594元,竟成了她沉重的心理负担,一直折磨了她十余年。它时时刻刻困扰着她的心灵,使她寝食难安。直至多年以后,她终于鼓起勇气,找到当年的那位会计,把那笔钱还上之后,在回家的路上,她泪流满面―――因为终于卸下了压在心上14年的心理负重,以后就可以像普通人一样享受堂堂正正做人的幸福!
还有一个故事:
在一次意外的海难中,全体船员集体遇难。他是其中的一名海员,所有人都以为他已经死亡,船主也按照有关规定及当地的惯例给每位遇难者的家属一定的经济补偿。却没想到他劫后余生,成了惟一的幸存者。他几经磨难死里逃生,在回家的途中,当他听说因为这起事故,每位遇难者的家属可以得到十几万的补偿费后,立刻打消了回家的想法。因为他一回去,这笔钱就得还给人家。而这些钱,如果让他去赚,至少得20年。
他隐姓埋名,开始了流亡生涯。可是,他的心始终无法安宁,他夜夜失眠,想妻子儿子,承受着亲情和良知的煎熬。到最后终于无法承受心灵的纠缠,重新回到亲人的怀抱。
巴金先生说:“良心的责备比什么都痛苦。”
人活着,无论多大的磨难和挫折,都不可怕,最怕的就是良心受到谴责。做了错事坏事,或许可以逃过别人的眼睛,甚至逃过法律的制裁,但是惟一逃不过的,是自己心灵的谴责。背负着心债过日子,其中滋味可想而知。人的心灵是身体里柔软的地方,它最娇贵,受不得任何的负担和伤害。一个人应该时时刻刻呵护好自己的心灵,不让它有负担,不使它染尘埃,给它一个自由干净的空间。
什么是幸福?
心安理得做事,坦坦荡荡做人,没有任何的心灵上的负担,这就是最大的幸福。不拿昧心钱,不做亏心事,这就是最自在的生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7 15:08:06
快乐是什么?快乐的距离时间:2012-04-21 作者:小小Z 点击:286次 有位乡人告诉我一个故事。
一个农民,一直想去一次北京。
30多年前,杭州到北京的火车票要30多元,这笔钱需要他在田地里劳作一年,他无法成行。
30年后,他老了,依靠打零工每年有600元的节余,而杭州到北京的硬座车票涨到了200元,他又无法成行。
去年,他突觉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却是癌症晚期。家人借钱给他治病。
他说:“别给我治病了,那些钱让我去一次北京行吗?"
家人同意了。
于是大家凑了2000元钱,并让人陪着去。临行前,他又不愿意去了,他说2000多块,我打零工需要3年时间啊。
今年“五一”前夕,他死了。弥留之际,他喃喃自语:“怪了,都这么多年了,北京好像越来越远了。”
我听这个故事的时候,心间十分酸涩,问乡人那个人是谁,乡人说那老人是他的舅舅。杭州离北京仍然是那样的距离,如果从火车的速度来看,不是远了,反而近了。那位老者为北京梦追逐了半辈子,但北京仍在无法可及的遥远北方。
其实,老人的悲哀也发生在我们身上。我读小学的时候,梦想着自己长大了,要进城,要娶城里穿着裙子的姑娘。
现在,我如愿以偿,但是我发现,我仍然被快乐远远地抛在后面。在城里,我仍然就像当年那个走在田埂路上的无助的小孩,还有一位同学告诉我,参加工作的时候,希望自己5年之内成为万元户。5年后,他成了“万元户”,但他发现别人的钱比他多得多。参加工作的第六年,他想在城里拥有一套房,70平方米的房子花了7万元钱,等到把债还清,别人早已住上100多平方米的住房,像他们这样的户型早已淘汰了。同学现在最大的梦想是住上120平方米的小区房,代价是40万,他们夫妻俩正千方百计地赚钱。
快乐是什么?
快乐有时候总是和我们捉迷藏,它永远与我们若即若离,保持着一段距离。快乐也像骡子前方挂着一把草,它永远在前面,但永远都无法得到。有时候,我们要感谢那份若即若离的快乐,让我们还有梦,还有痛,还能让我们把生活继续进行下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7 15:08:16
有种逻辑笨到可爱时间:2012-04-21 作者:小小Z 点击:233次 到加州之前,就曾听朋友介绍过美国人的“愚笨”,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人的“找零规律”。后来,我还见识过很多类似的事件,足以领教美国人的“愚笨”和可爱了。
有一次,我陪来自韩国的朋友一家三口去逛街,在一个购物广场遇到了一个免费品餐的活动。那是一家儿童食品公司在做宣传,广告牌上明确地写着:任何一个家庭,可以派一位家长带着小孩去领一份儿童大套餐。我的韩国朋友毫不犹豫地抱着自己的小孩就去排队领了一份回来吃。显然这个儿童套餐很不错,孩子一再地称赞好吃好吃。那韩国朋友的妻子爱子心切,于是将那份套餐递给丈夫,自己抱着孩子去再领了一份回来。孩子抱了两盒套餐,看上去美滋滋的,高兴得不行。
这时,坐在我们身边的一对美国父子看着我们一个小孩居然领到了两份套餐,显然有些惊讶,于是问道:“请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我的韩国朋友微笑着回答道:“您可以再叫您的夫人带着孩子去领一份呀!”
那美国父亲眼中忽然有种豁然开朗却又不可思议的眼神出现,然后转身离去了。我的韩国朋友在一旁笑道:“看,美国人就是转不过弯来!”然而坐在一旁的我,从心底里却觉得美国人这种遵守规则的心态是值得尊重的,是非常可爱而美丽的。
后来又有一件事情让我终生难忘。一次我去我所住的社区学习班学习,那是一种免费学习的地方,教师也是一些志愿者,专门给社区的人们讲一些技能类知识或是法律常识,再或者是给其他外来人员教授英语。这种学习班既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也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加之又是免费,因此很受大家的欢迎。当然,我也不会错过任何学习的机会的。
我那次是去听法律课,所在的教室本来是个活动室,我去了之后,已经上课了,坐满了人。我慢慢地走到后排,坐在一把椅子上面,就在这时,我屁股刚一落座,就“啪嗒”摔在了地上。大家一阵温暖的笑声,友好地把我拉了起来,问候着我。我回头看椅子,这才发现原来是把折叠椅,坐得太靠里头了,然后椅子失去平衡,就把我给夹着摔倒了,所幸我并没有伤到脑袋,倒是大家的问候让我备感温暖。
第二天晚上,我再去那个教室上课时,却惊讶地发现,那张椅子靠背上赫然贴着个标签,上面写着:这是一把可以夹人的折叠椅,请注意坐姿。
我仰头一阵苦笑,跑上前去对工作人员解释说:“其实我知道自己该用什么姿态坐这个椅子,我只是不注意而已,况且摔过一次就永远都不会忘记了,请你们相信我的记忆力。”
那个工作人员似乎没有听进我的话,直接回答我一句:“可能还会有人不小心或者会忘记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像你一样在这个椅子上摔倒过。”
我一下子笑开了,心中却为这笨得可爱的美国逻辑感动着。看着那可爱的提醒标签,我的心中顿然被一种温暖充盈着。
直到现在,那种温暖依旧环绕胸间,未曾消散。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7 15:08:27
想吃两只脚就要多鼓掌时间:2012-04-21 作者:小小Z 点击:238次 王先生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平常很吝啬给人赞美或掌声。
有一天他在家里吃饭。他发现到有一道烤鸭的鸭子只有一条腿。
于是他问他太太:“为什么这只鸭子只有一只脚?”。
他太太说:“有什么好奇怪的,我们家的鸭子都只有一只脚呀。”
“我不信,所有鸭子都有两只脚,为什么只有我们家的鸭子比较特别?”
“不信,你不会自己到池塘去看。”
于是王先生跑到池塘去看他的鸭子。由于鸭子正好在睡午觉,因此都缩着一条腿,只用一条腿站立。因此看过去,好像所有的鸭子都只有一条腿。
王先生灵机一动,朝鸭子栖息的方向很用力地鼓掌。鼓掌的声音把鸭子都惊醒了,纷纷把缩着的那只脚放了下来。
“你看吧,它们不是又恢复两条腿了吗。”王先生很得意地告诉他太太。
“就是啊,如果你想吃有两只脚的烤鸭,也请来点掌声吧!”太太回答。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7 15:08:38
生命没有过渡、不能等待时间:2012-04-21 作者:小小Z 点击:375次 大学时,一位老师谈起他在德国的留学生活。
老师一本正经地说:“在德国,因为学制还有一些适应问题,有些人一待就会待上10年才能拿到博士学位。”
我惊愕地张大了嘴巴:“啊!那么久啊。”
对于才20岁的我而言,10年,不就是生命的一半吗?
老师笑了笑:“你为什么会觉得那么‘久’呢?”我说:“等拿到学位回国教书或工作,都已经三四十岁了呢!”老师说:“就算你不去德国,有一天,你还是会变成‘三四十岁’,不是吗?”“是的。”我答道。老师停了停,又接着问:“你想通了这个问题的含义了吗?”我不解地看了看老师。
“生命没有过渡,不能等待,在德国的那10年,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啊!”老师语重心长地说……
那一段对话,对我的影响深入骨髓,提供给我一个很重要的生活哲学和价值观。前一阵子工作忙碌,好友问我:“你到底要忙到什么时候呢?”“我应该忙到什么时候或者说到什么时候才不会忙碌呢?”我反问。
对我而言,忙碌不是我生命的“过渡阶段”,而是我最珍贵的生命的一部分。
很多人常常抱怨:“工作太忙,等这阵子忙过后,我一定要如何如何……”
于是,一个本属于生命一部分的珍贵片段,就被打发成一种过渡与等待。
“等着吧!挨着吧!我得咬着牙度过这个过渡时期!”当这样的想法浮现,我们的生命就因此遗落了一部分。
“生命没有过渡、不能等待。”这时,老师的话就会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耳边。
所以,我总是很努力地让自己喜欢每一个生命阶段,每一个生命过程,因为那些过程本身就是生命,不能重复的生命。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7 15:08:48
“不完美”也是一种完美时间:2012-04-21 作者:小小Z 点击:484次 我有一个朋友,单身半辈子,快五十岁,突然结了婚,新娘跟他的年龄差不多,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只是知道的朋友都窃窃私语:“那女人以前是个演员,嫁了两任丈夫都离了婚,现在不红了,让他捡了个剩货。”话不知道是不是传到了他耳里!
有一天,他跟我出去,一边开车,一边笑道:“我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就盼开宾士车,没钱买不起,现在呀!还是买不起,买了辆三手车。”
他开的确实是辆老宾,我左右看看说:“三手?看来很好啊!马力也足。”
“是啊!”他大笑了起来,“旧车有什么不好?就好像我太太,以前嫁个四川人,又嫁个上海人,还在演艺圈二十多年,大大小小的场面见多了,现在,老了,收了心,没了以前的娇气、浮华气,却做得一手四川菜、上海菜,又懂得布置家。说句实在话,她现在是最完美的时候。我感觉我很幸运。”
“你说得真有理,”我说:“别人不说,我真看不出来,她竟然是当年的那位艳星。”
“是啊,”他拍着方向盘,“其实想想我自己,我又完美吗?我还不是千疮百孔,有过许多往事,许多荒唐,正因为我们都走过了这些,所以两个人都成熟,都知道让,都知道忍,这不完美?正是一种完美啊!……”
“不完美”正是一种完美!我们老了,都锈了,都千疮百孔了,总隔一阵子就去看医生,来修补我们残破的身躯,我们又何必要求自己拥有的人、事、物,都完美无瑕、没有缺点呢?看得惯残破,也是历练、是豁达、是成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