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学习力,源于人文关怀
在红红火火的"创建学习型班组"活动里,作为一名基层小组长,我常常有这样的感受:一句温馨的提示、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默契的动作,往往比单调乏味的书本更能拨动人心,让人记忆深刻。在这里,我讲一个发生在我们车间的真实案例:车间刚安装了防静电地板时,不少员工下楼梯时因没有换下防静电鞋的习惯,而致使防静电蜡磨损太快。在生产会议上,班长被车间主管点名批评,这件事让班长很头痛。按一般的管理思维,对不换鞋者就要抄牌罚款。但罚了张三还有李四,抓到了罚款而抓不到的呢?班长绝不可能天天守在楼梯旁监督吧?思考再三,班长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让全班人养成上下楼换鞋的好习惯。而这个好习惯的养成,不一定要靠威严压、制度卡,如果能给员工们一种轻松自然的提示,岂不是更好?于是,这位班长换了一个思维角度,在楼梯间增加了一个小鞋柜,用来放置拖鞋。从此,员工们到了鞋柜旁,就自然想起换拖鞋。结果,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大家皆大欢喜。
现在,不少企业和基层的班组长比以前更注重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如现场管理、设备管理、物料管理、作业方法管理等,这本来是好事,但由于有的人工作作风粗糙,一味念文件、喊口号,结果花了不少功夫,下了不少力气,却一直没有走出"场面热闹哄哄、脑袋依旧空空"的怪圈,有的甚至还造成了员工的反感、抵触情绪。这样的"创建"总让人感觉少了一些东西,缺了一种感觉。
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告诉我们:管理的第一要素是人。班组长管理水平的高低,差别在于对人对事的细节处理。细节无处不在,高明的管理者往往将它赋予一种人文关怀,从而使员工产生一种自发的学习力。一杯热茶、一句温馨的提示、一个小小的鞋柜,一处楼梯口的扶手造型……这些精巧细致的人文细节并未花多少钱,只是把我们惯性思维中一些通常被认为细枝末节的"小事儿"给做到了,而且做得还很认真、很扎实,但是,却能使员工对班组产生强烈的、发自内心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仅使我们对企业由衷的依赖,而且还让我们对管理者充满了钦佩之意。
事实证明,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班组才有活力,才会提升整个班组的学习力、执行力。
(黄开东 /文) 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