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峰 发表于 2015-2-11 21:05:44

老照片里的年味


在作家老舍的笔下,春节从腊月初八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期间,孩子们欢喜,大人们忙碌,各种民俗轮番上演。如今,人们的生活富裕了,许多传统民俗却逐渐逝去,人们对年的情感也复杂起来,记忆中过年的快乐时光不再,常常慨叹年味越来越淡了。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2-11 21:06:24


春节是农耕文明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节日,起源于虞舜时期。此后几千年,每逢岁末,中国人就以祭灶、除尘、祭祖、贴门神、贴春联、守岁、放鞭炮等形式辞旧迎新。图为上世纪20年代,为迎接春节,北京街头买年货的人们。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2-11 21:07:42


1912年,中华民国宣布改公历1月1日为“新年”。1914年,经袁世凯批准,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图为上世纪40年代,南京夫子庙,逛庙会的人们。供图:CFP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2-11 21:08:35


1928年,国民政府表面上完成了统一。此时,政府认为新旧历并存会“贻笑列邦”,欲彻底废除旧历,以显示其“革命”的决心。于是不论是除夕还是大年初一,政府各个机构都要正常上班。图为上世纪40年代,春节期间踩高跷的人们。供图:CFP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2-11 21:09:14


1928年5月,国民政府内政部提出《实行废除旧历普用国历案》,规定“除国历规定者外,对于旧历节令,一律不准循俗放假”。图为上世纪40年代,过年时,长辈给孩子们发红包。供图:CFP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2-11 21:09:49


直到1934年初,南京国民政府才停止了强制废除阴历,不得不承认“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图为上世纪50年代,香港,春节时舞龙的孩子们。供图:CFP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2-11 21:10:22


新中国成立之初,春节期间的文娱节目被涂抹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各厂矿机关都要举办文艺晚会,郊县文化馆则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演出。图为1956年春节,房山县水电发电,村民们在听收音机。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2-11 21:10:55


大跃进期间,“能不回家就不回家”成为普遍的共识和宣传口号,煤矿、水利工程、机关部门是贯彻得最为彻底的行业。图为1959年,南京市燕子矶公社书记春节到农家拜年。农家正在贴具有时代特色的春联。摄影:晓庄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2-11 21:11:47


五六十年代,人们这样向父母拜年:“爸爸同志、妈妈同志,春节好!”图为1959年,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的一家人。供图:CFP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2-11 21:12:26


五十年代过春节,几斤肉、一只鸡、一条鱼,加上点青菜、豆腐,已经够一家人吃几天的了。图为1959年,台江食杂公司,卖年糖年饼的摊位,这些商品只有在春节期间才有的卖。摄影:杨北钊/CFP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老照片里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