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别老屋
老屋不老。我们一家人在它的怀抱里生活了不过二十年。其间经过一次修葺,更换了新瓦并加盖了偏房以及过道,颇具有北方四合院的特色。
在潍北农村,像这样石头盘根、红砖到顶的瓦房,大多是父子相承的物业。相对于它前侧新起的楼房,它身上却凭添几分沧桑,因此当唤作老屋了。
命运在其进程中有时很难把握它的走向,任凭你试图用何种方式努力扳回它理想的轨道,结果发现,那执著的坚持却是徒劳,哪怕它只是沉默着的房子。
“咱虽是平民百姓,也得认理。拓宽公路的线圈到咱这屋上,咱就得给国家让地儿!”父亲拍了下院内梧桐树的树身,声音沉甸甸的。
我知道他与母亲都舍不下这庭院里的满园春色:梨树周身碎银点点,桃树正赶趟似的花开灿烂,再过些日子,应是梧桐树冠笼满淡紫烟云的景致了。我知道父母更舍不下这几间老屋。他们在建造它当初,就像是一对辛苦筑巢的燕子,日出晚归地忙碌着,把自己对家的一汪深情,凝铸在构筑家园的一砖一瓦里。多年之后,又带着牵挂和叮嘱看着自己的儿女雏燕离巢般从房屋里次第飞出……
老屋如同敬业的摄影师,默然捕捉着融融的亲情与我们成长的足迹。在它的视野里,注目过太多的有关家的往事,像累累攒聚的一树榆钱,于岁月的积淀里常把我回想的枝头压弯。只须微微转头,这梨花院落里的几声雀鸣,几簇飞花便足以让我的追忆顷刻间汇流成川,滚滚奔流——薄明的晨光中,镇上兵站晨练的号声一响,母亲就匆匆起床,张罗着为一家人做早饭。不大工夫,葱花爆锅的清香就会从老屋里溢出。当小村上空飘满了炊烟,母亲已在锅台上舀满一溜儿饭碗,满眼慈爱地看着她的儿女出溜出溜喝着她做好的手擀面。尽管距离镇上的中学有好几里路,但我们姐弟往往是最早到校的学生,朗朗的晨读声里,拖曳出的是母亲的一份辛劳。
老屋则是父母永难割舍的眷恋,是他们坚不可摧的精神家园,他们在这里彼此相依着从风华正茂走到了日暮黄昏,每个角落都留存着挥之不去的记忆——秋来的日子,赶上儿女们回家 ,屋前的那株白石榴经过秋雨敲打,情不自禁地咧嘴暴笑,露出均匀晶亮的一口玉牙。天刚破晓,父母便起来摘石榴、打枣,一兜一兜地装好,现时吃的,捎回城的。
想打破这凝重的气氛,祝贺与建筑行业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亲终于住上了属于自己的楼房,我却如鲠在喉,难以成言。
“要是楼里能有一方天井就好了,也能栽些树。”母亲一声轻叹。地面砖的罅隙中,我惊喜地发现了一棵斜伸出的石榴树苗,针尖状的嫩芽满眼生机。于是,我小心地捧了它连同它根下的泥土一起移栽到父母新居的阳台上。
像要远离一位如影随形的亲人,我努力掩了惜别的泪水,不忍看到它伫立着的腰身在推土机的击打下颓然倒下,匆匆地,于苍茫的暮色里,作别老屋。 月儿老师的帖子总是那么耐看! 很优美的散文 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老屋的深厚感情
爱屋及乌(这词或许不太恰当) 月儿老师一定是个很感性 对生活充满感激和热爱的人 月儿老师是一个重感情,恋旧的人。小雀、小狗、房子、老屋,每一个细小的事物在她的文中都变得生动灵气,让人唏嘘 谢谢各位跟帖!正如梅花版主所言,我的确是喜欢恋旧的人。过往的一切都带着印记,让我感怀,眷恋,让我不舍遗忘。但愿我不要给本版块带来晦涩、沉闷的气氛。 引用第4楼皎皎月儿于2009-07-02 10:13发表的:
谢谢各位跟帖!正如梅花版主所言,我的确是喜欢恋旧的人。过往的一切都带着印记,让我感怀,眷恋,让我不舍遗忘。但愿我不要给本版块带来晦涩、沉闷的气氛。
哈,月儿老师的担心纯属多余,我们欢迎各种风格的文章,只要是真情实感的流露,都欢迎哦 很优美的散文 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老屋的深厚感情
爱屋及乌(这词或许不太恰当) 月儿老师一定是个很感性 对生活充满感激和热爱的人
游吟是谁? 我是个小兵我绷紧了神经
在战场上拼命听谁在发号施令
将军在微醺他方向分不清
西方人念经他全都听
不同的肤色说不同的话语
相同的节奏有不同的旋律
自己的文化要自己来说明
自己的舞台有我们自己顶
嘿嘿 借用吴克群《将军令》里的歌词来回答youql老师的点名提问了
我来自邢台矿 是咱们论坛的一个新兵
youql老师 你知道么 你是第一个顶我帖子的人 嘿嘿 呵呵,谢谢游庆来老师一如既往地支持!你看游吟老师对你可是印象深刻哦。 作别老屋,你家迈上新生!
作别老屋!老泪纵横!感动!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