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手香凝 发表于 2015-4-15 19:44:42

  不妄语

  “刘公待制器之尝为本中言:‘少时就洛中,师事司马公,从之者二年。临别,问公所以为学之道?公曰:‘本于至诚。’器之因效颜子之问孔子,曰:‘请问其目。’公曰:‘从不妄语始。’器之自此专守此言,不敢失坠。”(宋·吕本中《童蒙训》)

  北宋名臣刘器之,官居“待制”,担任皇帝侍从顾问,他说:

  年少时,曾经前往洛阳,拜司马温公(光)为师,追随学习了二年。后来向老师辞行时,请老师训示为学之道,司马温公说:“为学要以至诚心为本。”

  我再仿效颜渊问仁于孔子,向老师请问实行的要领为何。温公说:“要从‘不妄语’做起。”自此之后,我就谨守这不妄语,至今不敢懈怠轻忽。

  可听不可说

  “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字文渊,兄子严、敦并喜讥议。援在交趾还书戒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如此言者,施衿结褵,申父母之戒,欲汝曹不忘之耳!’”(见《纯正蒙求》)

  马援是东汉的开国功臣,汉光武帝拜封为伏波将军。他虽长年在外征战,却很重视家族子弟的教养。当他到交趾平定乱事,闻知两位侄子马敦与马严,喜好议论时人,于是从交趾寄回家书告诫二人说:

  “希望你们听见别人的过失,就像听到父母的名字,只能听在耳里,不得妄自出口言论。我最痛恨‘议论长短、妄断是非,讥讽政治’的事,我宁可死,也不愿听到子弟们有这种行为。你们都知道我对此事痛恶至极,因此不厌其烦的告诫,就像母亲将彩绳、佩巾系于出嫁女儿身上,应牢记父母的教训。希望你们不可忘了。”

纤手香凝 发表于 2015-4-15 19:45:04

  板桥家法

  将来须买田二百亩,予兄弟二人,各得百亩足矣,亦古者一夫受田百亩之义也。若再求多,便是占人产业,莫大罪过。天下无田无业多也,我独何人,贪求无厌,穷民将何所措足乎!

  或曰:世上连阡越陌,数百顷有余者,子将奈何?应之曰:他自做他家事,我自做我家事,世道盛则一德遵王,风俗偷则不同为恶,亦板桥之家法也。(郑板桥《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日后应当购买二百亩田地,我兄弟二人,各领一百亩地耕种,也符合古代一人受田百亩的制度,若再要求多置田产,便是侵占了他人置产的机会,将会招来指责憎恶的。普天之下,没有田产家业的人很多,我有什么德能呢?假若一味贪置地产,那穷困百姓将如何生存立足呢?

  有人说:“在这世上,很多人的田产是阡陌相连,拥地数百公顷,你奈他何?”我说:“别人这么做是他家的事情,我只尽力做自家的事。当世道昌盛时,大家一心遵守王制;若世风衰下,民俗浇薄时,也绝不随着世俗同流合污。这也算是我板桥的家法吧!”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古人的修身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