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峰 发表于 2015-8-16 19:27:25


“千岛湖美景截图。在我念小学的时候,学校里组织去新安江春游,当时母亲以安全为由阻止我参加,并告诉我电视里一样可以看得到。(图片出处:千岛湖新闻网)下图为母亲为数不多的几次旅行中睡的床。”图片出自作品《纱与墙》—墙上部分—局部截图。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8-16 19:27:59


“冬至日,母亲给家里人做签,送祝福。她把每张签偷偷写在手纸上,藏于吃完的乌鸡白凤丸里,让我们抽取。”图片出自作品《纱与墙》—墙上部分—局部截图。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8-16 19:28:35


如果说“纱”隐喻朱英豪与母亲之间感情的一种质感,那种尝试沟通又无果的状态,柔软亲近,却纠缠不休、飘忽不定。“墙”则被看做他和欲望的关系,坚固、具体,翻过一座,前面永远有更高的一座在远处等着你去征服它。图为墙,德黑兰,出自作品《纱与墙》。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8-16 19:29:11


“并不是说纱就是代表亲情的隔膜,而墙代表着种族之间的隔膜。它们更多的是从物理上区分而已,隐性的和硬性的。墙因为硬容易倒塌,纱却是缠绕不清。”图为墙,kish岛女人海滩(局部着色),出自作品《纱与墙》。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8-16 19:29:44


展厅最显眼的,是他的一个影像装置,由旧式木床、老蚊帐、以及粘在蚊帐外面,作者在世界各地旅行工作拍下来的各种床的小照片等物件共同组成。为了制造气氛,朱英豪把小时后在南方和母亲共用的老旧棉布蚊帐搬到了现场。图为三影堂展览现场。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8-16 19:30:13


通过缝补过的微弱小孔,能窥到里面泛黄的民国印花蓝布床单、红色花边枕和一台不间断播放雪花的老式电视机。 图为床的局部,三影堂展览现场,出自作品《纱与墙》。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8-16 19:30:43


朱英豪企图用这种档案志的方式反思过去几年的个人生活,剖析媒介和家庭生活的关系。他对自己提出的疑问,恰好也落在我对自由摄影师这个身份想探寻的话题领域中。他的作品,既是个人经验也是公共记忆,折射出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对一个人命运的影响。图为床的局部,三影堂展览现场。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8-16 19:31:19


“我记性不好,所以拍照,算不算是一个好的理由呢?可以帮着留下些什么。这样也好,冲出来的时候,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拍照总会有带给你另一种惊喜的可能,就是底片上会出现你之前根本料想不到的东西。”图为东京,2011年。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8-16 19:31:50


“2010年我去拍津巴布韦的农场,正好赶上黑人为了把农场拿回来,把白人赶走,有点类似中国当年的打土豪。当时我朋友的父亲,一个当地的高管,自己就突然拥有一个这样的大农场。但是呆了几天,我发现自己对穆加贝的这个土地政策是持怀疑态度的。”图为白衣教徒,津巴布韦,2011年。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8-16 19:32:23


“《少女峰下》记录的是瑞士一家人的生活,那几天拍下来,发现那么美好的牧歌生活,也有很多烦恼和忧愁:青春期烦恼、母女关系、农场的经营压力什么的。”图为瑞士,2010年,出自作品《少女峰下》。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朱英豪:跨越我和母亲的过往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