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CBD的老人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永安里是一片祁姓菜地,后统建为“周转房”,安置那些当年修建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等建筑时的拆迁居民和一些常驻建筑工人。建成后改名永安里,取永远安居乐业之意。在寸土寸金的北京,这个在二环与三环之间的老小区奇迹般存在着,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
永安里社区主要分为永安东里、永安西里、永安南里,共占地1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6.9万平方米,居住1232户人家。受60年代反浪费、降低住宅标准思潮的影响,这里的住宅大多窄小低薄,房屋采用水泥瓦,隔热和防水都比较差,屋内没通暖气。
永安东里在四周高楼大厦的映衬下愈发显得破旧和脏乱,逐渐沦为周边的白领们吃快餐的地方和打工者做生意的集散点。每到饭点,在附近上班的白领们都会来到这里选择各式各样的快餐,吃完饭后再匆忙赶回去上班。
永安里的居民中80%为老人,他们从皇城根搬到曾经的荒郊野外的祁家园,如今的永安里社区。半个多世纪后,他们亲历了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或许又将从繁华似锦的CBD搬至它处,给60多年的记忆重新安个家。
申敬华今年92岁,老家在天津,解放前就来了北京,后来随老伴搬到了永安里,一住就是40年。申敬华的老伴去世的很早,又没有儿女陪伴,她一直靠自己生活。申敬华说,给老伴看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老伴去世时只留下8块钱。没有正式工作的她只有靠替人缝衣服维持生计。
年轻时,申敬华在机缘巧合下帮别人带孩子,一带就是30年。最让申敬华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叫娜娜的孩子。“娜娜来时生了病,在我这里照料,孩子很快好了。三年后,孩子母亲突然把娜娜接走了,之后就再也没回来。现在娜娜的照片还一直挂在床头。”申敬华说:“带孩子是个伤心的活。”
黄绥玉和顾品其今年都已经八十多岁了。据他们回忆,永安里的这个楼本来是临时搭建的,使用年限15年,让他们暂时居下等待安排,但他们一住就是快60年。
黄绥玉说,他们家最多时住了7口人,4个孩子加1个老人。夏天太热时,一家人就一起凑合着躺在一个风扇下吹风。现在想来当时条件虽然艰苦,但一家人之间也为更为亲密。
郭振华今年81岁,5年前他的老伴患了老年痴呆症。郭振华在老伴患病后常常自责,怪自己以前没能多陪她说说话,现在只能望着她,将一肚子往事独自回忆。面对患老年痴呆症的老伴,有时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从何开始。
年轻时郭振华是木匠,家里所有家具都是自己一手做的。郭振华说,自己瞧不上现在的新家具,做工都太不讲究,但自己从前做的东西陈旧了,孩子长大后就都给扔了,现在只剩下几个自己40年前做的木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