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联西 发表于 2015-11-11 10:57:22

三步提高流程“柔性”

老王


  如何将流程节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呢? 我们可利用标准作业表来测算、确定工序间的在制品量,使操作人员不超前消化或多积留在制品,避免各工序产生不合理的等待时间。


  在一些企业,很多流程中各工序采取了分别控制方式,操作者将本工位的作业内容完成后,即可按一下“释放”按钮,此时产品便会流至下一工位上,在上、下工位的通道间存放着一定数量的在制品。但是,经实测,虽然各个工位的节拍时间都处于规定的设计节拍内,但是,整条流水线的小时均衡率却并不十分理想。这是因为流程中上下工序间的距离长短不一,也未制定合理的在制定额量,所以必然导致各工序员工在操作中人为地堆积或超越在制品,产生不合理的等待时间,直接影响流程运作的顺畅。


  那么,如何将流程节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呢? 我们可利用标准作业表来测算、确定工序间的在制品量,使操作人员不超前消化或多积留在制品,避免各工序产生不合理的等待时间。为确保整个作业流程的顺畅,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提高流程的柔性。


  1.作业的标准化。如果员工按照作业指导书的要求操作,就可以强制员工严格按照既定的生产节拍进行生产。如果工序作业没有实现标准化,那么完成单件产品或单项工作的时间就无法得到控制,自然无法协调各个作业节拍。可以说,作业标准化是实现流程柔性管理的前提条件。


  2.缩短转换时间。管理者可以通过完备的作业准备和对附属设备的事前准备,或者规范、简化基本作业程序等方式,来缩短转换时间。一旦转换时间得到缩短,那么流程转换、控制的余地就更大,而各道工序的节拍设置才有机会逐渐趋于理想化。


  3.培养员工多技能。如果员工除掌握本岗位的操作外,还能掌握上下两岗位的操作,那么,作业人员便可以“哪里需要他,他就到哪里去”,而不是死守工作岗位。这种多技能员工的存在,使流程的柔性化程度更高,使各道工序的生产节拍更易于协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步提高流程“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