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理性看待国企人才流私企
【中立】理性看待国企人才流私企11月16日,中企互动论坛网友热议国企人才流失现象,有几名网友讲述了其所在单位人才流失的案例,说的有名有姓,有根有据。笔者相信大家说的都是实情,但据此认为国企不重视、不珍惜人才而导致流失,或认为当事人过于看重薪酬,缺少对企业感恩和事业追求,则都有失偏颇。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应理性看待国企人才流向私企的现象,莫把人才流动当流失。
首先,国企人才流向私企是大势所趋。流水不腐,户枢不朽。人才流动是人才资源科学配置、良性发展的需要,只有让人才流动起来,才能激活人才资源的一江春水,这无论对企业、对国家,还是对个人都是共赢。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执行一整套由国家进行统一计划、培养、使用的人才制度,这种制度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其弊端日益显现:制度单一,方法过死,压制了用人单位和人才两方面的积极性,造成人才群体结构不合理,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奇缺与积压浪费并存等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现了全面而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客观上要求人才在地区、单位和部门分布上的变化。十八大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国企改革步伐,民企、私企已经占据中国经济的大半壁江山,对人才的需求自然是水涨船高,国企人才流向私企、民企是大势所趋,不能挡,也挡不住。
其次,无需担忧国企人才匮乏。何为人才流动,简单地说,就是有进有出。这些年国企人才流出的是不少,但流进的也不少,不能只提流出不说流进。相比较而言,在人才竞争方面,目前国企仍占很大优势,这一点从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才招聘会上,国企、外企展位前门庭若市、趋之若鹜,私企、民企展位前门可罗雀、冷冷清清,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所以说,国企不缺人才,不必为所在国企流失几个技术人才而太过惋惜,流失几个技术人才不会对企业造成多大影响。
再是,勿以走留论忠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凡人才都想最大限度发挥其才能,假如一个企业总把千里马“锁”死在自己的“人才小金库”里,即使骈死于槽枥之间,也不允其飞走,什么样的人才还敢来你单位一试身手?俗话说“种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既然把工夫下在如何“堵”才外流上,倒不如在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上做好文章。假如一个企业人才环境优越,能爱才、用才,又不“堵”才,走的顺心,留的安心,势必会良才盈门,众“马”归心,甚至“孔雀”回飞。
最后,要正确看待薪酬高低。网友们说的那几个技术人才,从国企辞职到私企就职后,工资翻了近十来倍,前后相比确有天壤之别。但笔者要说的是,不要光看人家现在拿多少钱,更要看人家现在私企操多少心、受多大累。私企老板的钱可不是好挣的,不是白给的。他们挣得多了,是因为他们有真本事,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比原来在国企要付出的多。问一问自己,你行吗?假如有私企给你这么一个机会,你能挑起担子吗?现在不论国企私企,都在改革,都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多得。所以“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什么性质的企业工作不重要,关键是要爱岗敬业,勤学苦练,积极进取,有了金刚钻,才能揽瓷器活。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你是“千里马”,就不愁遇不上“伯乐”。(邢承木) 欢迎参加本期观点擂台! 支持晚了请见谅! 这几天有事出门了! 这个必须理性看待! 因为这里面有很多的因素让人才重新选择! 而对人才流失不要一棒子打死。 国企要承担人才流失的责任,但是也不必惶恐! 毕竟这不是一厢情愿的事!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