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denze 发表于 2016-1-20 20:13:08

杀年猪的记忆

杀年猪的记忆
“大寒小寒,杀猪过年。”进入腊月,又到了村民家家户户杀年猪的季节。邀上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吃刨猪汤,喝老白干,图的是一个喜庆,拉近的是亲情和友情。
在物质匮乏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能杀上一头年猪的家庭,按现在的时髦说法,那是过上了“小康”生活,标志着来年至少有半年时间,能十天半月有肉吃。那可是很幸福的生活了,很多家庭一两个月都难见到一点荤腥。
那时,自家养的猪是不能完全由自己支配的。公社都进行了统一登记,如果养了两头,就得卖一头给国家,这叫“卖一留一”。只有一猪的话,一半要交公,只能留半边给自己吃。
猪的大小也有规定,毛重不得少于150斤,也就是说,猪儿没长大,你想杀来吃都不得行。记得有一年我家也是只养了一头猪,按照规定送去公社统一宰杀。两位叔叔天不见亮就出发,抬着猪儿走了七八里山路到屠宰场,等了几个小时,临近中午才轮到他们,一过秤麻烦了,猪不够重。达不到标准就不能杀,只好又辛辛苦苦的抬回来。
眼看到嘴边的肉又吃不成了,年轻气盛的三叔和幺叔气不过,就在回家的路上,把绑着的猪儿摔下了路边的高坎。抬回家时,那头猪已奄奄一息。给生产队长报告,征得同意后,作为病猪自己杀了。
那年代,想吃点肉还真不容易。即便是比较富裕的家庭,杀一头猪分七分八,剩下的也不多了。猪脖子那部分肉,由杀猪匠砍成半寸厚薄薄的一块块,那是到新年给家里长辈、亲戚朋友拜年时,准备的“礼性肉”;请吃“刨猪汤”那是必须的,亲戚朋友多的,一顿饭下来,十来斤肉就没了。走的时候,最紧密的至亲还得包“杂包”—— 拿一小块肉让其带回家。所以,年猪杀了之后,真正能留给主人吃的,只能是十之八九。
那时候没冰箱可冷藏,也没人像现在一样做香肠,肉都是用来熏腊肉,拿盐腌上十天半月,取出晾干水汽,挂在灶上边一直用柴火炕着。一般要有客人来时,才去切下一小块,煮熟炒咸菜蒜苗……
杀年猪,承载着多少记忆中快乐的童年;能美美地吃上一回肉,是儿时最幸福、最满足的事儿!(张登泽)

笑看今朝 发表于 2016-1-20 20:19:27

儿时的记忆,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景象。谢谢登泽兄的分享。

笑看今朝 发表于 2016-1-20 20:22:04

我还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瘦肉没人太喜欢要,要是能买上带肥膘的肉,那就幸福多了。

zhangdenze 发表于 2016-1-20 20:29:35

早上,听到办公室对面山上猪叫,原来是在杀年猪,就想起了往事。

蓝鹰 发表于 2016-1-20 20:36:49

兄弟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勾起我久违的深深的儿时记忆,点赞了!

屈联西 发表于 2016-1-20 21:46:40

大寒小寒,杀猪过年——浓浓的年味!

煤缘 发表于 2016-1-21 05:48:23

引用第5楼屈联西于2016-01-20 21:46发表的:
大寒小寒,杀猪过年——浓浓的年味! p_w_picpath/back.gif

登高的温石 发表于 2016-1-21 07:46:51

那年头,猪肉不用加瘦肉精,能多长肥膘的才是好猪

zhangdenze 发表于 2016-1-21 19:55:49

谢谢老师们的关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杀年猪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