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花
作者山东石油分公司薛庆儒惊蛰这个节气,应该是用来说虫儿的。因为照例说来此时是没有花的,至少除了几株临近水塘,得了地利而靠水先发的花之外,在惊蛰这样一个乍暖乍冷的日子里,是没有多少花的。
查看百度,是这样描述惊蛰的。古语又谓之“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自己一直对中国的古代历法有着近乎崇拜的推崇,或许这份甚至带着丝信仰成分的推崇,源于父母、祖父母甚至更久远的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但无论如何,对这份推崇现实且科学的解释,是二十四节气这样的历法,其自身往往有着近乎神奇的准确。
惊蛰是仲春的开始,既然如此,在初春已过的时节里,花儿们虽然未到怒放的时刻,但终究是在孕育之中了。一个个小小的花蕾,慢慢地、慢慢地,开始在灰褐色甚至黑黢黢、光秃秃的树干上鼓起,从最初时看似在树丫处隆起的一个小点、一处小包,慢慢生长成一个小小的花蕾,这样的情形原本就足够让人欣喜,尤其对于经历了一冬黄土色的北方百姓来说,那树枝上小小的隆起、小小的花苞,就是希望。那是春天的脚步,是时光在缓步前行的气息,一切的一切,都清晰无误地告诉世人,春天来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每每读到此,我都有种深深地感慨,哪个说中国的古文艰涩难懂?这样近乎白话文的解释,让读者一眼便可以知道惊蛰节气的来历。只是似乎,在这样一个雷震而惊出休眠蛰居虫子的特殊日子里,与花儿的联系并不算大。也正因为此,在对于惊蛰节气的介绍中,更让人对《吕氏春秋》中对惊蛰的解释充满向往,因为那是一个对惊蛰更加富有诗情画意的解答。《吕氏春秋》中对惊蛰的注解出奇的简单,“桃李华”。无论现代人更愿意将这三个字解释成为桃始华,还是桃与李共同华,其实一个始终未曾改变的议题就是,“华”——花开始萌发了。
惊蛰原本是一个关注动物更多一点的节气,但在这其中暗含着的,却是对植物的关注与表达。试想没有植物的生长,那一个个原本为避冬日严寒而蛰居的虫儿们,出来干吗呢?或许这也正印证了《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古老哲理吧。当然此时此刻,还是将这些原本就有些艰涩难懂意味的古籍放下,回归自然吧。
待到山花烂漫时,固然有“她”在丛中笑的迷人,然而在这春意萌发的初始阶段,在这花苞与花蕾正在奋力破冬的时节里,走出家门、走进自然,于一株株植物前驻足,却细细欣赏一番这惊蛰的花,这春意盎然的前夜,这正在孕育中的惊蛰的花蕾,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幸福?
谢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 问好赵申师,女神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