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君 发表于 2017-10-2 12:34:37

“三生三熟”栲栳栳

    文\太原石油李强

    山西多产莜麦,也称燕麦、玉麦,磨成粉可用来制作各种风味面食,其中“栲栳栳”榜上有名,喜欢烹饪粗粮者常以此为待客佳品。

    栲栳栳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除了对白面莜面的比例以及面身软硬度要求苛刻,还需制作人手艺精湛、发挥稳定。我印象中,五姨做得最好,哥哥的岳母也颇为擅长。

    她们手法基本一致:将莜面倒入瓷盆内加人适量白面,搅匀后徐徐倒入开水,同时趁热用力搅拌,揉成若干大小相同的面剂子,用掌托压住,在光滑砖形石头案板上顺势推成又长又扁的薄片,每一条大概都是10厘米长5厘米宽。然后用右手食指卷住最下方,整体揭起来,凭空轻盈一转绕为筒状(动作极为精彩),逐个靠着笼屉边缘有序排列,一圈一圈向里摆放直至装满,上锅急火蒸十分钟即可。

    臊子提前熬好,各家用料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羊肉、土豆、海带,统统切做碎丁,汇集各种调料大火爆炒至香气扑鼻,加盐点醋添水,改文火慢炖,时间长短并无定规。

    当热乎乎的栲栳栳遇见香喷喷的羊肉臊子,等不及送到唇边,口水已经快要流出来了。虽然粗粮难以消化,但谁会在美食面前考虑那么多呢,就连半大小孩儿也能消灭一整笼。

    这么好吃的东西,在逢时遇节或者红白事宴上当然常常担任主角,有时候是菜,有时候算主食。而且从形状及名字来看,它有象征“和睦”“牢靠”之意,的确配得上正席。在少数地方,还要专门给新婚夫妻蒸一笼特殊的,最上面醒目地撒一层白面,寓意“白头到老”。

    其实我们老家人并不叫它栲栳栳,而是因其状如蜂窝,更习惯唤作“推窝窝”。栲栳栳的名讳创造于山西南部,时间应该在隋唐之前。

    话说唐高祖李渊当年在太原做官,路过沁源灵空寺,老方丈慧眼识人,预示其可图谋大业。两人相谈甚欢不觉时至中午。方丈吩咐香积房制作粗粮,端上来时用栲栳(类似箕斗的木筐)做容器。李渊问是何物,方丈心有所思,随口说道:“栲栳栳。”

    后来李渊登上帝王宝座,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住持。老和尚赴任途中,但见种植莜麦之地,便把制作栲栳栳的方法无私传授。到了五台山,更是指点僧人用台蘑做卤,从此南北食材完美搭配。

    关于栲栳栳文化,我最近读书看到了更具情怀的解读,说其制作过程暗合人生成长经历,谓之“三生三熟”:

    莜麦脱粒是“一生”,麦粒翻炒出自然香气是“一熟”;磨成面粉是“二生”,就着开水和面是“二熟”;揉剂子推转成型是“三生”,上笼猛蒸是“三熟”。大快朵颐之前,若能联想这些,心存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三种境界”之感悟,才能获得物质与精神双重享受。

    不得不说,中国饮食文化真是无处不在,信手拈来。

煤缘 发表于 2017-10-4 08:26:15

煤缘 发表于 2017-10-4 08:26:21

煤缘 发表于 2017-10-4 08:26:29

感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

煤缘 发表于 2017-10-4 08:26:37

赵老师辛苦了!

煤缘 发表于 2017-10-4 08:26:45

祝赵老师国庆、中秋节快乐!

羊君 发表于 2017-10-4 10:38:36

回 1楼(煤缘) 的帖子

羊君 发表于 2017-10-4 10:38:55

回 2楼(煤缘) 的帖子

羊君 发表于 2017-10-4 10:39:19

回 3楼(煤缘) 的帖子

感谢白老师对专页的给力支持!

羊君 发表于 2017-10-4 10:41:19

回 4楼(煤缘) 的帖子

向敬业的白老师学习!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三生三熟”栲栳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