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君 发表于 2017-10-4 20:46:25

朱庆侠:昔日打工女孩如今当上老板(图)

来源: 羊城晚报

http://character.workercn.cn/html/files/2017-10/04/20171004142526080794923.jpg
 朱庆侠把本报记者拍摄的这张照片一直存在手机里 羊城晚报记者 邓勃 摄

  9月30日,车流人海伴随国庆长假如约而至。时隔十八年,在这样一个堪比春运的出行高峰日子里,羊城晚报记者再次见到朱庆侠。
  1999年的春运高峰,一列南下广东的火车里,被挤到窗边的朱庆侠茫然抬眼,正好进入羊城晚报记者的镜头里。这一瞬间成为羊城晚报“十年春运”报道的经典场景之一。
  十几年间,改变已深刻发生——朱庆侠的春运路从绿皮车坐到了便捷的动车,再到一日千里的高铁;在时代洪流下,她也从一名普通打工者,成长为参与城市建设的工程师,如今又投身创业浪潮。
  “能够和羊城晚报一起,见证、参与近二十年来广州的城市建设,并享受到建设成果,我觉得非常幸运。”朱庆侠顿了顿,郑重地说,“非常幸运!”
  偶然被记者拍下,两登羊城晚报
  1999年春天,湖南株洲站。
  一列从河南信阳开往广东广州的临时客车停靠站台,部分乘客艰难地挤下了车,更多乘客疯狂地涌了上来。被推挤到窗边的朱庆侠拼命保持着平衡,以维持自己站立的那一席之地。
  当年羊城晚报的春运报道里,刊发了这样一张新闻照片:绿皮火车里人头攒动,一个没有玻璃的窗子前,旅客们或坐或站挤着,一名女孩疲惫地抬眼,被记者镜头所定格。
  “那时已经站了十几个小时,状态不太好。”十多年后再见到摄影记者邓勃,朱庆侠回忆道。当时列车停靠株洲,她看见站台上有人拿着相机,一边拍完之后快速地跑到另一边,突然拿相机的人回头,目光交汇的瞬间拍下了女孩茫然的模样。
  朱庆侠抵达广州之后,有同事告诉她“上报纸了”。“我说真的吗?赶紧去买了一份《羊城晚报》。”羊晚这组报道引发强烈反响,春运路上的辛酸与动人深深触动万千读者,朱庆侠的面孔令人印象深刻。
  此后每年春运,朱庆侠仍旧往返于广州和信阳,那时最快也要19个小时的旅途是让她头疼不已的“硬仗”。焦灼的旅途上、拥挤的车厢里,朱庆侠每每回忆起自己上过报纸这个事情,就不由得心生力量。
  2011年,朱庆侠这张照片,作为羊城晚报“十年春运”经典之一,再次登上报纸,也出现在邓勃《十年春运》纪实摄影展中。十年春运路,羊城晚报记者用影像聚焦旅途的百态、记录社会的变迁,打动了无数读者。
  身处开放热土,投身“双创”热潮
  忆起当年,朱庆侠感慨“艰苦”的同时,也感激广东这片改革开放热土给予她的广阔天地。
  1994年,朱庆侠捏着母亲卖掉家里的老母鸡凑够的学费,第一次踏上广州。她考取了广东工业大学的大专,专业是工业与民用建筑。“那时一心想跳出‘农门’,听说这边工作机会多,就来了。”
  毕业之后,朱庆侠很快找到了一份民营企业的工作。七八十人的工地上仅两三个女员工,她每天在工地上验钢筋、对图纸、盯进度,“每一个环节工作我都做过”。
  工作之余,她渴求更多知识。1999年,朱庆侠咬咬牙,拿出七八百元学费,在华南理工大学报了一个建筑绘图设计的培训班,每天下班就从荔湾的宿舍赶到华工上课进修。为了省下学费,她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极为简朴,业余时间还忙着“炒更”:画一张图、做个简单预算,“钱多钱少都好”……朋友们笑着叫她“捞妹”,她脆生生地应着。“广东有好的平台,在这里视野会更开阔,机会也多。但这一切能不能抓住,要靠我自己去努力。”
  二十年间,她不断充实自己,先是读了华中科技大学的本科,又念了湖南大学的研究生;工作上,也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前后辗转于私企、房地产公司、政府部门,拥有了优厚的薪资待遇和不错的社会地位。
  在全国“双创”热潮下,今年4月,“一直给别人打工”的她又迈出新的一步——决定“给自己打工”。“我有这么多年工作经验,又处在如此包容开放的广东,为什么不试着自己打出一片天地?”目前,朱庆侠的公司已经走上正轨。

羊君 发表于 2017-10-4 20:49:33

  参与广州建设,享受发展成果
  “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参与者。”采访中,朱庆侠数次提及“参与”这个词。来广州二十余年,她亲历和见证了这座城市的飞速发展。
  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朱庆侠全程参与了荔湾区旧城改造项目,其中包括荔枝湾涌等11条河涌的治水工程。“当时没日没夜在工地干活,随时协调多个单位的施工进度。”她回忆称,“工程收尾那段时间,我每天只睡四个钟,不过看到荔枝湾涌一点点恢复昔日的美景,感觉很值得。”
  “现在的广州比以前更加宜居,这当中也和我们外来‘新广州人’的建设分不开。”她说,自己误打误撞学了建筑,非常幸运遇上了一个开拓的时代,“这座城市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参与了建设,也享受到了成果。”
  那些年被人流挤上春运列车的场景,在朱庆侠脑海中记忆犹新。“这个时代一直推着我前进。”她说,漫长的路程中要足够努力,才能挤到窗口,看到更好的风景。
  “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奋斗就像这春运。对于未来,我挺有信心的。”她眨眨眼说,就像现在高铁从广州到信阳只要五个小时,“以前哪里敢想啊,你说是不是?”
  十余年拍摄见证春运变迁
  采访·缘起
  我连续拍摄了十多年的春运,朱庆侠是其中一个小个体。从1999年春节起,我奔波在一个个嘈杂喧嚣的站台,钻进一趟趟人头攒动的列车,拍下一副副表情各异的面孔。朱庆侠是偶然被我的镜头捕捉到的,正是这种瞬间的记录最为真实,也最令人动容。
  朱庆侠说彼时的春运是“特别折磨”的,所幸这些年已明显改观。男女老少夜以继日在售票厅等待买票的“长龙”不再,大家都在线“抢票”了;不敢吃喝的漫长“囧途”不再,高铁速度使“朝饮珠江水,午食武昌鱼”成了现实。年复一年,羊晚讲述了亿万普通人迁徙的故事,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今年国庆,朱庆侠说她打算错峰出行,过两天再回老家。犹如十余年间春运路,改变的是出行方式,不变的是归家之心。(邓勃)
  回访·手记
  大时代下普通人的奋斗
  朱庆侠不过是《羊城晚报》所记录的万千春运大军中的一员,“十年春运”影像中,每一张脸庞里透露的疲惫、焦灼、期待都几近相似。她通过踏实的努力,逐渐让自己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从河南信阳农村走出,从一般的建筑工地干起,到现在有了自己的公司。
  采访中,朱庆侠一直说自己是“幸运”的,不管是站在春运人潮里的那一个窗口,还是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窗口”,她见证了春运的变迁,参与了城市的建设,也享受到了社会进步、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从某种层面而言,朱庆侠二十多年的奋斗,与广州的城市发展节奏几乎一致。这是一个大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奋斗史,真实、可触摸、可对话。
  这十几年里,朱庆侠一直保持订阅《羊城晚报》的习惯。她说,这份报纸充满了对普通百姓的关注,有情怀,接地气。她的话语让我相信,记者的记录是有力量的——这样一个个努力的小人物,构成的正是时代进步的底色。 (李妹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朱庆侠:昔日打工女孩如今当上老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