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广州建设,享受发展成果
“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参与者。”采访中,朱庆侠数次提及“参与”这个词。来广州二十余年,她亲历和见证了这座城市的飞速发展。
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朱庆侠全程参与了荔湾区旧城改造项目,其中包括荔枝湾涌等11条河涌的治水工程。“当时没日没夜在工地干活,随时协调多个单位的施工进度。”她回忆称,“工程收尾那段时间,我每天只睡四个钟,不过看到荔枝湾涌一点点恢复昔日的美景,感觉很值得。”
“现在的广州比以前更加宜居,这当中也和我们外来‘新广州人’的建设分不开。”她说,自己误打误撞学了建筑,非常幸运遇上了一个开拓的时代,“这座城市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参与了建设,也享受到了成果。”
那些年被人流挤上春运列车的场景,在朱庆侠脑海中记忆犹新。“这个时代一直推着我前进。”她说,漫长的路程中要足够努力,才能挤到窗口,看到更好的风景。
“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奋斗就像这春运。对于未来,我挺有信心的。”她眨眨眼说,就像现在高铁从广州到信阳只要五个小时,“以前哪里敢想啊,你说是不是?”
十余年拍摄见证春运变迁
采访·缘起
我连续拍摄了十多年的春运,朱庆侠是其中一个小个体。从1999年春节起,我奔波在一个个嘈杂喧嚣的站台,钻进一趟趟人头攒动的列车,拍下一副副表情各异的面孔。朱庆侠是偶然被我的镜头捕捉到的,正是这种瞬间的记录最为真实,也最令人动容。
朱庆侠说彼时的春运是“特别折磨”的,所幸这些年已明显改观。男女老少夜以继日在售票厅等待买票的“长龙”不再,大家都在线“抢票”了;不敢吃喝的漫长“囧途”不再,高铁速度使“朝饮珠江水,午食武昌鱼”成了现实。年复一年,羊晚讲述了亿万普通人迁徙的故事,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今年国庆,朱庆侠说她打算错峰出行,过两天再回老家。犹如十余年间春运路,改变的是出行方式,不变的是归家之心。(邓勃)
回访·手记
大时代下普通人的奋斗
朱庆侠不过是《羊城晚报》所记录的万千春运大军中的一员,“十年春运”影像中,每一张脸庞里透露的疲惫、焦灼、期待都几近相似。她通过踏实的努力,逐渐让自己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从河南信阳农村走出,从一般的建筑工地干起,到现在有了自己的公司。
采访中,朱庆侠一直说自己是“幸运”的,不管是站在春运人潮里的那一个窗口,还是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窗口”,她见证了春运的变迁,参与了城市的建设,也享受到了社会进步、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从某种层面而言,朱庆侠二十多年的奋斗,与广州的城市发展节奏几乎一致。这是一个大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奋斗史,真实、可触摸、可对话。
这十几年里,朱庆侠一直保持订阅《羊城晚报》的习惯。她说,这份报纸充满了对普通百姓的关注,有情怀,接地气。她的话语让我相信,记者的记录是有力量的——这样一个个努力的小人物,构成的正是时代进步的底色。 (李妹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