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币造假
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之后,南宋、金、元、明、清各代都发行过纸币。由于纸币比较容易伪造,所以,在纸币上都会印有“伪造者斩”等类似的字样,以示警戒。尽管如此,由于利润巨大,仍不乏有人铤而走险。
国家博物馆藏有唯一存世的一件南宋会子钞版。版面中间方框内刻有“敕伪造会子犯人处斩,赏钱壹阡贯。如不原支赏,与补进义校尉。若徒中及窝藏之家能自告首,特与免罪,亦支上件赏钱,或愿补前项名目者听”五十六个字,可见当时对伪造纸币的惩罚是极为严厉的。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下令设立宝钞提举司,下辖钞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印制“大明通行宝钞”在市场流通。
“大明宝钞”在纸钞、图文、印信、印泥、编号等方面,都采取了防伪措施:钞纸选用特殊纸材,采用桑皮纸作为主料,并大量添加废弃的公文纸打成纸浆作为配料;采用精湛的雕刻技术,雕有各种花饰和大段的文字,令伪造者难以按照原样刻印;钞纸正面边缘印有编号,加盖印信,一是表示官府信用,二是便于防伪,这些印章中均有暗记;此外,印泥采用独特配制的硫化铅印泥,也不便仿制;同时,宝钞上印有奖惩法令:“中书省(户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佰伍拾两,仍给犯人财产。”
即便如此,伪币依然屡禁不止,如“句容县杨馒头出主意,与县民合谋,叫银匠密修锡板,文理分明,与印造纸马之户同谋刷印”(张秀民:《中国印刷史》)。这种伪造的“大明宝钞”几乎可以乱真。案发后,明朝政府将犯人及涉案人员抓捕到官府,处以极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