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4-4 10:16:01
|
查看全部
考古发现带有浓厚戎狄风俗
2015年4月,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座战国古墓,经考古发掘,出土了7件精美的青铜器,其中一件青铜器在发掘现场就被考古专家定为一级文物。这件名为鸟盖瓠壶的青铜器,造型十分奇特,它是一种动物与一种植物,即鸟和葫芦的巧妙合体,鸟爪抓蛇,喙可开合。整只壶的轮廓像一只报晓的雄鸡,神采奕奕,恰似古天文星象中“瓠瓜星”亦即“天鸡”之象。这件青铜器远非普通用品,在古时是只有特定身份的人才能使用的礼器,盛满玄酒,以祀上天。鸟盖瓠壶做工精良、生动形象,带有典型的北方族群的造型风格,是一件极为罕见的青铜艺术品。
2016年10月,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河北省有史以来形制规格最高、保存最为完好的战国车马坑——五车十六马的豪华阵容,马匹的装饰也是极尽奢华,头部装饰有雕刻成葵花(状)装的骨(泡),马鼻部位均扣着贴有金箔的铜泡,精致的贝类通过皮条贯穿马的身体,鲜红明艳的车漆依旧显露着来自2000多年前的雍容华贵。
相比五车十六马的豪华车马坑,还有一座殉牲坑同样卓然不凡。此次考古项目副领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齐瑞普介绍,在我国北方地区,动物头蹄陪葬的方式较为常见,但是像这座古墓中动物数量如此之多,并且单独设置殉牲坑的方式,在全国也极为罕见。“从目前已经探明的情况来看,殉牲坑内共存有马、牛、羊三种动物的遗骨,其中,羊320只左右,牛36匹、马29匹。”
“故郡墓葬的车马坑最值得一提。”张春长说,车马坑在河北省本就罕见,至今发现也不过数座,而要论保存最佳,故郡车马坑可拔头筹。五辆车串排的阵列,漆彩贴金的车舆,华美绝伦的络辔,代表了墓主人的尊贵身份。殉犬带有项圈铜环,体现了主人对车马犬的珍视。宏大的规模是墓主人地位、财力和控制力的真实映射。“殉人现象和殉牲坑昭示着迥异中原的戎狄风俗。”
水井的发现也让考古人员颇感意外。在齐瑞普的带领下,我们看到,在遗址东部,水井分布密集,分圆形无井圈和带陶井圈、长方形带木井圈和陶井圈多类。“水井亦是我们这次故郡考古的文物富矿。”张春长认为,星罗棋布的水井是定居生活的体现,同时也为考察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
目前,考古人员在故郡周围已发现至少8处古代遗存,时代跨越新石器时代战国至隋唐,发掘8000平方米,清理东周时期积石墓37座、车马—殉牲坑7座、水井50眼、灰坑520余座、窑2座,出土铜、金、玉、陶、蚌、骨角器上千件。经过研究,初步认定其为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北方戎狄族群的贵族墓地和居住址,以及东周时期城邑。
不同文化在演进抉择中融合又抵牾的矛盾
作为鲜虞故地的行唐故郡,随着最近几年考古发掘的逐渐深入,精致唯美的青铜器,还有那些墓葬、灰坑、水井等遗迹和本身不起眼的陶片、骨蚌,为人们揭开了一座文化资源的宝藏。
夏商周时代的鲜虞——中山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笔。三起三落的鲜虞中山,在先秦时代的强国夹缝中创造了绚烂的文明。大沙河、滹沱河川原上的故郡,就是中山人世代生活的腹地和灵魂栖息的故园。虽然,浩繁卷帙里有关他们的记载仅有区区万字,却已经分明让人感到了一种奇异的气质。
齐瑞普介绍,此次考古所揭示的遗存面貌,显示故郡遗址时空和内涵与早期中山国密切关联,基本了解了墓葬分布规律,它们成组分布,散而不乱,大型墓葬沿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轴线排列,为研究早期中山国贵族墓葬制度提供了全新资料。积石墓狭深积石,壁龛内随葬器物或殉羊头、蹄,墓葬、车马坑内有殉人,随葬金盘丝耳环、大量绿松石及玛瑙饰品、斧、凿等青铜生产工具,大量殉牲马牛羊头蹄以及别具一格的车马装饰,在同期中原各国地区极为罕见;同时,车马埋葬制度及出土器物特征又显现其深受晋、燕等华夏系统文化的影响。
东周时代的中山国是唯一由非华夏族群戎狄建立的国家,记载甚少,充满传奇色彩。“目前正在勘探发掘的故郡东周时代古城、墓葬、居址,延续时间长、层位明确、内涵丰富,不但可以补充和完善春秋战国史缺环,而且为北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打开一个重要窗口。”齐瑞普说,青铜礼器、车马陪葬等凸显了他们对中原先进文化的渴仰摹效,以槽通连的殉牲坑及北方特色的葬俗、器具等,又体现了他们对固有观念的难以割舍。不同文化在演进抉择中融合又抵牾的矛盾,是其进路与纠结的真实表达,强烈地反映出华夏系统文化与北方族群文化之间的融合进程。这些发现与研究,填补了冀中地区同期考古及历史研究的空白,为研究戎狄等北方族群的华夏化进程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张春长认为,放眼未来,建设故郡考古遗址公园是一个宏伟的构想,到那时,会有更多的人走进发掘现场,触摸时空迁移的中华民族的脉动,为民族和历史的源远流长而心潮澎湃、豪情满怀。
如果说行唐是一部皇皇巨著,那么故郡无疑是其中最为精彩的章节。故郡考古,则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回望行唐千年历史的窗口。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04日 09版) |
|